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生涯认知及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古代的生涯认知及职业生涯规划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人对生涯就有着非常直观的认知。最早的庄子·养生主篇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展现了中国人对人生时间与空间的初步认知。而在后世的生活体验中,中国的文人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衍化,或者将“生涯”视为“生活”,或者更具体地定义在“生活的方式”这一个层次上。中国古代先贤的生涯发展思想中国自古就关注人生问题,人生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思想精髓。自如地应对世间事,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对生涯就有着非常直观的认知。最早的«庄子·养生主»篇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展现了中国人对人生时间与空间的初步认知。孔子在«论语·为政篇»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建立了中国士大夫的生涯发展阶段性模范。在我们生活中,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词汇层出不穷。在对我们的生涯发展做出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生涯与职业生涯的基本内涵有一番认知。

中文世界里,“生涯”最早大致来源于«庄子·养生主»篇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因此,在中文语境中,“生涯”一词含有生命历程之义,并有着“有涯”的时间性特性。而在后世的生活体验中,中国的文人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衍化,或者将“生涯”视为“生活”,或者更具体地定义在“生活的方式”这一个层次上。譬如:“杜门成白首,湖上寄生涯”(唐,刘长卿诗);“非常之锡,乃益生涯”(北周,庾信,«庾山子集·谢赵王赉丝布等启»);“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杜位宅守岁»);“正式番家无产业,弓矢是生涯”(元,马致远汉宫秋剧»,楔子);又如“杀戮如同戏耍,抢夺便是生涯”(«醒世恒言»)。

由此可看到,中国人的生涯观不只有其时间性,亦有其空间性,大致可以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生活”,用以说明某一类市井小民的生活方式;就第二个层次看,生涯又指“生业”,谋生之业,也就是一个人用来谋生的事业之意,亦为“生计”之义。

中国古代先贤的生涯发展思想

中国自古就关注人生问题,人生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思想精髓。不同的思想流派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并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人生价值、人与外界的关系、人的生存、人的发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关于人的生涯发展的问题。

«周易»被认为是生涯发展哲学思想的源头,关于生涯发展思想最精辟的概括是人天关系中的天人合一。以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规律,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法则,并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成长和进步,可谓生涯发展的圣典。(www.daowen.com)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继承、发展和完善了«周易»的人生哲学思想,在关于生涯发展思想方面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就生涯发展阶段而言,孔子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孔子的生涯发展可分为6个阶段:“志于学”期、“独立”期、“不惑”期、“知天命”期、“耳顺”期、“从心所欲”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人在15岁以前应该好学,从而为实现个体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做好准备。“三十而立”,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以追求内在的独立,建立心灵内在的自信。“四十而不惑”,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间的林林总总能做出价值的判断,淡定从容。“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一定的境界时,人应该要“下学而上达”,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因此,50岁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顺应天命,真正地理解和包容别人的所思所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将人生的种种压力转化。自如地应对世间事,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对人生过程深刻的阐释,是最早关于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

(资料来源:«中国古代生涯发展哲学思想探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