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恐怕是嫌少,多给几斗就折了啊。——真是这样吗?要是这么解释可就歪曲了田园鼻祖陶渊明的本意了。
古时官员的俸禄早期是以粮食的形式发放,在许多史料中都可找到相关记载。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中的石奋、石建、石庆等父子几人年俸的粮食加在一起超过万石,所以石奋被人尊称为“万石君”;白居易在《观刈麦》里也提到自己担任县尉时的俸禄,一年下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个人除了吃饭外还有许多需要花销的地方,用粮食替代钱币的做法显然极为不便。所以从东汉时俸禄改为“半钱半谷”的发放方式,即发放一半的俸粮和与另一半等价的钱币。县令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年俸为粮食四百石,根据“半钱半谷”制,应发放粮食二百石。一年有十二个月,由于二百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稍作调整,改发粮食一百八十石,平均每月十五石。一石为十斗,十五石就是一百五十斗,合计每天五斗。“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这么来的。
五斗米换算成现代容量单位后价值几许呢?一斗为十升,一升米大约为3市斤,五斗就是150市斤。为了便于计算,按照每市斤米2.5元的标准,五斗就是375元,再加上应折算成钱币发放的另一半二百二十石俸粮,也就是说,县令陶渊明日薪至少在750元以上,月薪至少在22500元以上,换作当今社会,这绝对是一份高薪的“铁饭碗”。
显而易见,陶渊明是打心底里蔑视权贵,宁肯不要这份吃皇粮的“铁饭碗”。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为仨瓜俩枣累死累活颇不值得,故愤而辞职”的含义,而是真正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18.3.5(www.daowen.com)
[2]《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裴注引《魏略》。
[3]《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4]《后汉书·孝献帝本纪》。
[5]《晋书·嵇绍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