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史札记:颇有乃父之风的此间乐

魏晋史札记:颇有乃父之风的此间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人常以“此间乐,不思蜀也”一事诟病刘禅。截止蜀汉亡国,刘禅在位四十一载,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作为亡国之君要摆出什么样的姿态,他不会不懂。刘禅的“乐不思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保手段。

每每谈到刘禅,人们很少像对待刘备那样恭敬的叫他一声“蜀后主”,而是往往称呼他“阿斗”这个小名,和他有关的史料中,字里行间往往透露着对这个扶不起来的草包皇帝的极度蔑视。在看不起他的人中,诗豪刘禹锡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一位。刘禹锡在《蜀先主庙》中写道:“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禅谈不上是位贤君,或者如陈寿素丝之喻、李密齐桓之比,他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贤君,这点在后世基本上是盖棺定论的。但他是不是一位草包皇帝,却也不能随便妄论。

刘禅是个天资聪颖的人,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有两处。其一存于被收录进《诸葛亮集》的刘备遗诏中,里面提到了从事中郎射援对刘备转述武侯“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的话语,即诸葛丞相惊叹刘禅的智慧和气量,说他有很大的修行,远比想的要好很多;其二是在《三国志·蜀书·杜微传》中,武侯作书邀请拒绝出仕的蜀地隐者杜微时提到“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完全是一派年轻有为的帝王典范,最后杜微出仕任谏议大夫。倘若武侯所言浮夸或是言不由衷地打官腔,射援未必会如实转述,杜微也完全可以继续隐居,不给武侯这个面子。

此外还有一件事,延熙十二年(249),曹魏宗室重臣夏侯霸因遭迫害来降,刘禅接见夏侯霸后首先便是为自己的父亲刘备开脱,“卿父(夏侯渊)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1],因刘禅的皇后张氏是张飞与夏侯渊的女儿所生,所以又对着自己的皇子向夏侯霸介绍道:“此夏侯氏之甥也”[2]。区区两句话,既避免了夏侯霸因杀父之仇而带来的尴尬,又借先人的缘分拉近了与夏侯霸的关系。看似是简单的拉家常,实则是刘禅送给心中必定惴惴不安的夏侯霸的一颗“定心丸”,暗示了蜀汉朝廷对他的态度:“只要你是诚心来降,在这里一样可以当皇亲国戚。”对比晋惠帝司马衷,这种有深度且言简意赅的话语,绝不是一个草包皇帝所能说出口的。(www.daowen.com)

今人常以“此间乐,不思蜀也”一事诟病刘禅。试问,面对着征服自己的敌人,如果表露出对故国的无比思念,那将会落得什么样的下场呢?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个“榜样”。截止蜀汉亡国,刘禅在位四十一载,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作为亡国之君要摆出什么样的姿态,他不会不懂。刘禅的“乐不思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保手段。相反,一直留在其身旁辅佐的郤正则显得有些“政治低能”了。

后来刘禅按郤正所教,当司马昭再次问及思蜀时表示怀念故国,而被司马昭揭穿是郤正之语后的“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就是你说的那样)’”[3]这一场景,与煮酒论英雄时其父刘备借雷声掩盖失箸一事,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回想起当初武侯对刘禅聪颖的评价,再回想刘禅安抚夏侯霸的话语,或许可以说,此刻面对司马昭所表现出的惊视表情,正是他有意而为之的。在这伪装的惊视之后,其实隐藏着刘禅的聪慧与狡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