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太元八年(383)八月,苻坚集结大军近百万,正式发动南征东晋的战役,意图一统天下,即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面对前秦近百万之众,东晋朝廷迅速调集军队,“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从弟辅国将军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檀玄、建威将军戴熙、扬武将军陶隐等距之,众凡八万”[4]。可以肯定的是,在八万晋军中,谢玄北府兵占了非常大的比例。
战事开始后,秦将梁成与其扬州刺史王显、弋阳太守王咏等率众五万屯于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沿淮河布防,负责遏制东面晋军的部队。北府兵则趁夜偷袭秦军,龙骧将军刘牢之“率劲卒五千,夜袭梁成垒,克之,斩成及王显、王咏等十将,士卒死者万五千”[5],此次夜袭一举斩杀秦主将,大破秦军。另外,在《苻坚载记》中也提到了苻坚看到北府军之后的评价:
当时(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www.daowen.com)
当代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便是从这段史料中衍生而出,淝水之战最后以东晋的全面获胜而告终。后世在归纳前秦惨败的原因时,一般都会认为是因为苻坚在战略上出兵贸然,并未考虑北方各民族融合尚未完成的这一先天不足,在战术上又过于轻信东晋降将朱序,方才误中奸计有此惨败。但需要指出的是,北府兵在战事初期主动出击并重创秦军,也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根据《谢玄传》的记载,淝水之战后,谢玄率北府兵继续北攻,又先后获得三次大捷,克复兖、青、冀三州,这些辉煌战绩足可证明东晋北府兵具有超强的战斗力,这支精锐部队也成为了捍卫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在淝水之战后的五年中,组建北府兵的谢安、谢玄相继辞世。太元十五年(390),孝武帝司马曜以后兄王恭都督青、兖、幽、并、冀、徐州晋陵诸军事,并兼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府兵就这样为王恭掌握,其性质也从抵御外寇逐步转变为内部争权火并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