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史札记:揭秘陈伐吴与英才荐举

魏晋史札记:揭秘陈伐吴与英才荐举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羊祜又被晋升为征南大将军,他开始上疏司马炎力陈灭吴大计,后世将这篇疏表称为《请伐吴疏》。咸宁四年八月,羊祜患重病请求回朝,司马炎予以批准,并准许其乘坐车辇上朝,不必行跪拜之礼。这一年的冬十一月,羊祜病危,临终前举荐杜预代替自己,随后撒手人寰,终年五十八岁。晋咸宁五年冬十一月,恰逢羊祜去世刚满一年之际,司马炎正式伐吴。三月十五日,王濬的楼船攻入吴都建业,吴帝孙皓投降,孙吴就此宣告灭亡。

魏晋史札记:揭秘陈伐吴与英才荐举

在与羊祜对峙多年后,陆抗于凤凰三年(274)秋去世。临终前,陆抗最后一次上疏吴帝孙皓,他在奏章中提到西陵、建平等蜀地下游重镇是“国之蕃表”,称现在蜀亡后孙吴已是两面受敌,如果敌人的战船顺流而下,想救援都来不及,所以恳请增派三万士兵前来驻守西陵。陆抗向孙皓保证:

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信其赏罚,虽韩(信)、白(起)复生,无所展巧。(《陆抗传》)

不过,陆抗的一片苦心始终没得到孙皓的重视,最后带着万分遗憾离开了人世。陆抗的去世标志着孙吴再也无人能与西晋抗衡,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羊祜又被晋升为征南大将军,他开始上疏司马炎力陈灭吴大计,后世将这篇疏表称为《请伐吴疏》。

在这篇疏表中,羊祜以灭蜀为例,大意是指出诸如蜀汉、孙吴这些依靠险阻生存的国家,它生存的前提是己方国力必须要与敌国相差无几;如果双方相差巨大,那么“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现在西晋军队、粮饷多于先前的曹魏,孙皓之暴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也甚于巴蜀,加之孙吴过分依赖的长江东西长达数千里需要处处设防,没有前线后方之分。如果“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可以说现在是灭吴的绝佳时机。

十分巧合的是,如同孙皓没有增兵陆抗一样,羊祜灭吴的请求也未得到司马炎的批准。司马炎虽然认同羊祜的意见,但以西北的鲜卑人作乱为由暂时拒绝了灭吴的提议。

咸宁四年(278)八月,羊祜患重病请求回朝,司马炎予以批准,并准许其乘坐车辇上朝,不必行跪拜之礼。在见到司马炎后,羊祜依然不忘力陈灭吴大计,指出吴主孙皓是一名暴君,这是天赐良机,一旦“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那么“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www.daowen.com)

这一年的冬十一月,羊祜病危,临终前举荐杜预代替自己,随后撒手人寰,终年五十八岁。司马炎丧服痛哭,因为天寒,泪水流过胡须后都已结冰。当时荆襄人正值集市日,听到羊祜去世的消息“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即使是孙吴守边将士也为之哀泣,荆州人为给羊祜避讳,将房屋的“户”改称“门”,把“户曹”改为“辞曹”。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提到李广自杀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两相对比之下,敌人都为之哀泣、百姓为之避讳的羊祜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羊祜和李广一样为人清廉,为官几十年家无余财,司马炎“赐以东园秘器,朝服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并下诏追赠羊祜“侍中、太傅,持节如故”。

晋咸宁五年(279)冬十一月,恰逢羊祜去世刚满一年之际,司马炎正式伐吴。晋军兵分六路,东西合计二十余万人,并由当初羊祜推荐的杜预任西线指挥。杜预先遣八百精兵先行入吴四处点火袭扰,成功迷惑了孙吴守军,吴军都督孙歆亦震恐惊呼:“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1]最后孙歆亦被杜预活捉。

起初,羊祜还举荐了一个叫王濬的人到蜀地打造战船,王濬的战船巨大无比。“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2]。王濬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春正月从蜀地率领水军顺江而下,一路之上“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3],陆抗的儿子陆晏也被晋军斩杀。三月十五日,王濬的楼船攻入吴都建业(即江苏南京),吴帝孙皓投降,孙吴就此宣告灭亡。换言之,当初由羊祜举荐的王濬和杜预最终成为了孙吴的终结者。

孙吴平定后,司马炎更是无法忘记羊祜此前的贡献,在庆功宴上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4]为感念羊祜的功劳,司马炎下诏册封羊祜夫人夏侯氏万岁乡君,食邑五千户,又赐帛万匹,谷万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