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曹魏军制构成:中军兵员稀少,偏袒中央军

曹魏军制构成:中军兵员稀少,偏袒中央军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曹魏的中军中,统帅称为中领军、中护军,其中的资历深厚者可进称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可见,曹魏中军内虽保留原东汉时代设立的北军五校编制,但五校兵员却少得可怜。曹魏对于驻屯各地的外军,原由中央临时委派统帅。二曹之后,曹魏宗室成员已无善战之辈,都督州军事的职务一般授予常年与吴、蜀交战且功勋卓著的战将。需要指出的是,曹魏朝廷历来偏袒中央军,州郡军的地位根本无法与中央军相比,这一点在魏灭蜀之战中尤为明显。

曹魏军制构成:中军兵员稀少,偏袒中央军

在军队架构上,曹魏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两部分,以大将军或都督中外诸军事的长官为最高军事统帅,中军由中央直接管辖,外军则允许驻屯在各地,由将军、都督统领。最高军事统帅的任命最早可追溯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于当年三月征讨孙权撤军后留亲信将领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驻居巢(今安徽桐城以南),其中夏侯惇为最高军事统帅,奉命“都督二十六军”[2],夏侯惇也是曹魏建立政权后首位被授予大将军一职的武人。在历次重大军事行动中,曹魏朝廷亦会授予最高指挥官“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如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征讨孙权时“以(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3],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二年(257)征讨叛将诸葛诞的战事中“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4]。

在曹魏的中军中,统帅称为中领军、中护军,其中的资历深厚者可进称领军将军、护军将军。《晋书·职官志》载:

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践阼,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

可见,曹魏中军内虽保留原东汉时代设立的北军五校编制,但五校兵员却少得可怜。中军兵员大都分配至新设立的武卫、中垒、骁骑、中坚、游击等新五营,由将军、校尉率领,必要时也参与出征。如魏明帝曹睿太和二年(227),蜀汉方面出兵急攻陈仓,曹睿“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张)郃”[5],即将其中的中军武卫营调拨张郃参与解救陈仓的作战。

曹魏对于驻屯各地的外军,原由中央临时委派统帅。黄初年间,设置都督某州军事的将军,作为代表中央驻各地的军事长官,尤其是为曹丕所倚重的宗室重臣曹休、曹真二人,均被授予都督军事的大权。其中曹休于夏侯惇去世后都督扬州军事,负责抵御孙吴,曹真则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抵御蜀汉。二曹之后,曹魏宗室成员已无善战之辈,都督州军事的职务一般授予常年与吴、蜀交战且功勋卓著的战将。如常年镇守陇右的郭淮、陈泰和常年对吴作战的王基、王昶。其中郭淮“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6];陈泰“代(郭淮)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7];王昶“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8];王基“以本官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9]。比较特别的是,这种军事长官还带有当地的州长官头衔,可以过问地方政务,如《三国志·魏书·王基传》中提到其本人在都督豫州诸军事时又担任豫州刺史一职。(www.daowen.com)

曹魏的地方武装力量为州郡兵,州郡兵由州郡长官统领,以守备本州郡为主要职责,必要时也听从征调。伐蜀时,征西将军邓艾就曾征调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等人协同作战。需要指出的是,曹魏朝廷历来偏袒中央军,州郡军的地位根本无法与中央军相比,这一点在魏灭蜀之战中尤为明显。在《晋书·段灼传》中记载:

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虽在上功,无应封者。唯金城太守杨欣所领兵,以逼江由之势,得封者三十人。自金城以西,非在欣部,无一人封者。

因为赏罚不公,曹魏军中盛传“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10]。不过,因掌有兵权,地方长官的实权却也由此大大膨胀起来,故终三国之末曹魏境内的叛乱也是最多的。至于四镇、四征及其他的杂号将军,均沿袭汉制,都不属于固定的军职,而是对有功将领临时赠封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