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史:敛兵自守,覆亡难逃

魏晋史:敛兵自守,覆亡难逃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綝不满朱异接二连三地打败仗,打算再调拨三万士兵让其拼死一战,朱异不从,孙綝将朱异就地处死。二人再三劝阻,结果惹怒诸葛诞,险被处死。出击死伤遍地,粮食又将枯竭,出城投降的士兵多达数万,诸葛诞的覆灭已成定局。为了彻底瓦解守军,司马昭赦免了二人的罪过,还上奏曹髦册封两人为将军并赐予爵位。这场历时近九个月的寿春会战以诸葛诞与吴军的完败宣告结束,在芒水与魏军相持的蜀汉姜维在听闻诸葛诞覆灭后也率军退回汉中。

魏晋史:敛兵自守,覆亡难逃

魏帝曹髦甘露二年(257)五月,朝廷正式征召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一职。诸葛诞接到诏书后随即反叛,其亲自突袭杀死扬州刺史乐綝,而后“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余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7],同时“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8],吴人“以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9],并派遣大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以及早先投降的文钦等三万人全力增援寿春,寿春会战正式打响。

当年六月,司马昭集结中外各军高达二十六万之众,携天子曹髦征讨寿春。诸葛诞军有十五万人,加之陆续增援的吴军,这场寿春会战的各方总兵力之和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同时蜀汉姜维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攻至曹魏境内的芒水(水名,在今陕西周至东南。源出秦岭之北,北流入渭水)一带。可以说,与早期的赤壁之战类似,寿春会战同样是一场极有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战役,此战规模之大、各方参战兵之多当属三国之首,连蜀汉亦牵扯其中。若孙吴与诸葛诞方获胜,那么曹魏的军事力量将会遭受重创,曹魏一家独大的格局极有可能会被改写;若曹魏获胜,则吴、蜀再也无力与其抗衡。此役对吴、蜀而言,也是两国最后、最有可能重创曹魏并克服中原的决定性战役。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王昶传》《王基传》《诸葛诞传》《三国志·吴书·孙綝传》及《晋书·文帝纪》等传记中详细记载了这场寿春大战的整个过程。

战事初期,司马昭率大军抵达后,并不打算全力攻城,而是做了三点部署:

第一,命镇东将军王基、安东将军陈骞等人四面包围,围绕寿春城筑起又高又深的壁垒壕沟,里外共构建了两层包围圈;

第二,遣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率领精兵在外层包围圈的外侧作为机动部队迎击来援的吴军;

第三,遣骠骑将军王昶进至夹石(今北峡山,安徽桐城县北)进逼江陵(今湖北沙市西北之江陵)以牵制荆州方面的吴将施绩、全熙无法东援。

在寿春包围圈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文钦、唐咨等三万吴军增援部队从寿春城的东北角冲进城中。

秋七月,孙吴权臣孙綝亲自来援,大军屯驻在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孙綝先遣大将朱异率领三万士兵驻守安丰城(今安徽霍丘西南)声援诸葛诞,但中途被州泰拦截,朱异败退,死伤两千多人;孙綝复遣朱异率丁奉、黎斐等五万士兵前去解围,朱异征召敢死队六千人在黎浆(今安徽寿县以南)以西趁夜渡河建立起一个半月形的堡垒,但堡垒随即被石苞和州泰联合攻破;朱异又用车箱连接围攻魏军据点五木城(城邑名,今安徽寿春一带),石苞、州泰再次出击,第三次将朱异击败。而魏将泰山太守胡烈则偷袭了吴军存放军需的都陆(今安徽合肥西北),烧光了储存在那里的全部粮草辎重,朱异彻底败退。孙綝不满朱异接二连三地打败仗,打算再调拨三万士兵让其拼死一战,朱异不从,孙綝将朱异就地处死。《孙綝传》载“綝既不能拔出诞,而丧败士众,自戮名将,莫不怨之”,已经不得人心的孙綝无力解围,竟然置诸葛诞与己方三万将士于不顾后率军返回江南

吴军退出后,司马昭下令“分遣羸疾就谷淮北,禀军士大豆,人三升”[10],故意显示出军粮不足无法持久围城的态势,又放出间谍四处扬言吴人的援军很快抵达。诸葛诞等人被这些谣言麻痹,放宽粮食的消耗标准,不久之后城中乏粮、人心不安。此时诸葛诞的亲信蒋班、焦彝建议立刻出城决战,猛攻包围圈中的某一处,至少可以突围生还,但出击作战的计划被诸葛诞与文钦否决。二人再三劝阻,结果惹怒诸葛诞,险被处死。二人知诸葛诞必败无疑,于十一月出城投降。

蒋班、焦彝出降后,吴军将领全怿、全端也率数千人出城投降。双方相持到第二年正月,寿春城中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诸葛诞、文钦与吴将唐咨终于决定出击,三人“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11],包围圈壁垒上的魏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12],诸葛诞的士兵“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13],最后只能退回城中。出击死伤遍地,粮食又将枯竭,出城投降的士兵多达数万,诸葛诞的覆灭已成定局。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诸葛诞与文钦又因谁的士兵守城谁的士兵出城而发生冲突。两人以前就有矛盾,只不过由于坐困孤城才一起合作,事态紧急时就又相互猜忌,诸葛诞借机杀掉文钦,文钦之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为了彻底瓦解守军,司马昭赦免了二人的罪过,还上奏曹髦册封两人为将军并赐予爵位。文鸯、文虎带着数百名骑兵围绕寿春城奔走喊话劝降,城内守军见状更加无心抵抗,手持弓箭的士兵也不再向文鸯射击。

甘露三年(258)二月,寿春城破,诸葛诞率帐下兵丁冲出小城打算出逃,被司马昭帐下的司马胡奋杀死,尚在城中的唐咨、王祚等一万多吴军也全部投降。这场历时近九个月的寿春会战以诸葛诞与吴军的完败宣告结束,在芒水与魏军相持的蜀汉姜维在听闻诸葛诞覆灭后也率军退回汉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诞不该坐困寿春,而是应在起事之初统十余万众南下奔吴,这样至少其本人不会有性命之忧。应该说,南下奔吴的策略并非不可行,但这只是后世纸上谈兵者的下下之策。试想,当初毌丘俭拥五万之众,尚且敢于主动讨伐司马师,何况诸葛诞兵力三倍于毌呢?再者,考察诸葛诞的本心,其痛斥贾充、降吴前向曹魏朝廷上疏表白心迹等事,都无疑说明他的降吴实属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假使寿春之战司马昭被彻底击败,那么诸葛诞必然会与吴人达成妥协,而后脱离吴人,举众直扑洛阳解救魏帝曹髦。退一步来讲,即使无力讨伐司马昭,也要像其先前所做的,在淮南大肆收买人心、阴养死士,向朝廷继续请求调拨十万士兵,将淮南打造成自己的私人王国,继续与司马昭周旋;如果只是弃淮南而投吴,这种做法眼界甚小,解救魏帝曹髦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想必这也是戎马多年的诸葛诞所不屑的。诸葛诞失败的原因很多,比如自己的刚愎自用,比如友军统帅孙綝的指挥低劣,但最关键一点便在于战事初期坐视城外包围圈的完成,丧失了大好战机。曹魏围城大军二十六万,诸葛诞与吴军亦有二十余万,双方势均力敌,若寿春守军能与朱异、唐咨等吴将内外并力夹击,而不是希冀对方为自己“火中取栗”,那么战况或许如蒋班、焦彝所言,完全是有获胜的可能。

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这场寿春之役的描写基本与正史一致,清代学者毛宗岗对这场战役也有一段精彩的点评,毛宗岗云:

诸葛恪之进兵于新城,魏无衅之可窥;若孙綝之进兵于寿春,则乘魏之衅而动矣。毌丘俭之讨司马师,犹惧吴之袭其后;若诸葛诞之讨司马昭,则吴且为之援矣。綝之事易于恪,诞之事易于俭,而迄无成功者,是綝之才不如恪,诞之才亦不如俭也。

吴军损失的将领中,被孙綝处死的吴将朱异是孙吴名将朱桓之子;全怿与全端是孙权女婿、名将全琮的子侄,在起初黄武七年(228)诱歼曹休的石亭之战中,朱桓与全琮均担任吴军统帅,不想二将子侄均折于此役。唐咨本是魏人,但降吴已有三十余年,在留赞阵亡后继任左将军之职,亦是孙吴资深将领。故而吴军在此次寿春会战中折兵数万、良将尽折,军事力量遭到重创,国内又相继上演孙綝废少帝孙亮、继位的景帝孙休处死孙綝等一系列宫廷政变,直到蜀汉灭亡后的第五年(吴主孙皓宝鼎三年,公元268年),孙吴军队才在统帅丁奉的率领下进攻合肥,但依然没有什么战果。而在寿春会战后,蜀汉方面因多年的军旅数出、民困兵疲也不得不进行了数年的休整,直至亡国也再未出现吴蜀两国大举协同伐魏的军事行动。可以说,孙吴在寿春会战中的完败既宣告了其基本放弃了对曹魏淮南地区的攻取,也标志着吴蜀两国无法与曹魏抗衡。三足鼎立之势已被打破,魏晋统一天下毫无悬念,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了。(www.daowen.com)

2016.6.10

[1]《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2]《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3]《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4]《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5]《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6]《晋书·宣帝纪》。

[7]《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8]《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9]《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10]《晋书·文帝纪》。

[11]《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12]《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13]《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