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合肥激战,寿春居上-魏晋史札记:涨知识的精品魏晋史

合肥激战,寿春居上-魏晋史札记:涨知识的精品魏晋史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史记》所言,楚国君考烈王熊元于在位的第二十二年组织合纵伐秦失利后为避秦人锋芒迁都于此,并改寿春为郢都。除却合肥城坚外,这样的失利与吴人不擅陆战也有较大关系。也就是说,合肥紧靠巢湖的这一硬伤,迫使曹魏方面必须调整防御策略。也正这次战事结束后,满宠的提议获得批准,曹魏在淮南地区的防务重心逐渐回缩至后方的寿春,合肥仅留数千守军用于滞敌,由于失去了战略价值,孙权也未大举攻打合肥。

合肥激战,寿春居上-魏晋史札记:涨知识的精品魏晋史

寿春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东北,地处淮河以南,战国末年是为楚国国都。《史记·楚世家》载: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如《史记》所言,楚国君考烈王熊元于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前241)组织合纵伐秦失利后为避秦人锋芒迁都于此,并改寿春为郢都。进入东汉后,寿春隶属于扬州九江郡,曹魏建立政权后沿袭汉制,并将寿春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设为扬州州治。寿春东南方向便是曹魏的另一个军事重镇合肥,合肥的位置同样十分关键,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和“腹巢湖,控涡颖,膺濡须,枕潜皖,实用武之地”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是吴、魏前期反复争夺的焦点。

因为紧邻巢湖的合肥更加靠近孙吴地区,所以孙权一生曾率军六次进攻合肥,前后跨度长达二十七年,

客观上来讲,孙权六次出兵的时机恰到好处:建安十三年(208)是挟赤壁之胜,建安十九年(214)乘曹操征讨汉中无法增援合肥之隙,二十四年(219)是趁关羽北攻荆州之隙,黄龙二年(230)是乘魏、蜀激战之时,嘉禾二年(233)是多路出击,嘉禾三年(234)则是与诸葛武侯协同大举出兵。

遗憾的是,临阵决断非孙权所长,六次攻势不是损兵折将便是铩羽而归,最后均以失利败退告终,尤其是建安十九年的攻合肥之役,孙权在退军时遭到张辽突袭,大将陈武阵亡,孙权麾下的三百亲兵全部战死,其本人险遭擒获。吴人耗费了大量的兵力,前后几十年不停地对合肥用兵,却依然屡败于合肥城下。除却合肥城坚外,这样的失利与吴人不擅陆战也有较大关系。

不过,孙权的攻势也不是全无收获:合肥城虽固,但却紧邻巢湖,吴人又以水战见长,这就使合肥防御愈加困难。孙权曾于黄龙二年(230)遣军进入魏境并于东兴(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西南)修筑堤坝,意图通过堤坝阻拦使巢湖水位上涨,以便日后继续对合肥展开攻势,但因水军兵败而中途废弃。在孙权去世的数月后,孙吴太傅诸葛恪又率军重修东兴堤坝并最终完成。也就是说,合肥紧靠巢湖的这一硬伤,迫使曹魏方面必须调整防御策略。常年在合肥抵御吴人的满宠于青龙元年(233)向魏明帝曹睿上疏言及“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1]的天生短板,请求“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新)城以固守”[2],倘若吴人进犯,便可“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3]。第二年孙权第六次大举来犯时满宠又向曹睿上疏建议“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4]。也正这次战事结束后,满宠的提议获得批准,曹魏在淮南地区的防务重心逐渐回缩至后方的寿春,合肥仅留数千守军用于滞敌,由于失去了战略价值,孙权也未大举攻打合肥。

关于曹魏将防御重心回缩寿春一事还有几段史料可以佐证:(www.daowen.com)

(诸葛恪)复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寿春,(孙)权以为不可。(《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峻(按诸葛恪之后主政的孙吴权臣孙峻)及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兵袭寿春。(《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两段史料中,前者发生于孙权最后一次猛攻合肥的三年后,即孙吴嘉禾六年(237),后者发生于吴少帝孙亮在位的五凤二年(255)。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合肥守备力量不足,处于半弃守的状态,诸葛恪断然不会远遣斥候打寿春的主意,后来的孙峻亦不敢直接跨越合肥地区兵袭寿春。

孙权去世后的当年(公元252年)十一月,魏军大举伐吴,意欲破坏东兴堤坝,但被吴军击败,死者数万人。诸葛恪亦乘东兴大捷于转年五月大发州郡二十万众伐魏。这次诸葛恪以合肥新城为目标,曹魏新城守将张特坚守不战,双方围绕新城激战数月之久。由于吴军久攻不下,又值夏暑炎热,士兵因大量饮水导致腹泻与浮肿,减员甚为严重。当年七月,兵力折损严重已无力破城的诸葛恪被迫撤军,一路之上“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亡忿痛,大小呼嗟”[5],而一直以来按兵不动的曹魏开始发动反攻。

司马师遣扬州刺史文钦会合精锐部队,命其切断诸葛恪的退路,镇东将军毌丘俭等人断后。诸葛恪惧怕遁逃,文钦率军追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6],将吴军彻底击败,这也是孙吴历次攻打合肥战役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诸葛恪班师后遭遇政变,被孙权之侄孙峻所杀。

此后,吴、魏淮南之争由合肥正式转向寿春,如上文提及,吴少帝孙亮五凤二年(255),趁毌丘俭、文钦反叛司马师之际,孙峻率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等人兵袭寿春,后因魏军来援而退军。在撤军时,留赞因突患重病而被魏人所杀。两年后,又爆发了三国历史上用兵规模最大的“寿春会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