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伐导致国家衰落,不同观点存在

北伐导致国家衰落,不同观点存在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战略目的没有达成,那么北伐本身是对还是错,该被评价为力挽狂澜延续国祚还是空费国力加速灭亡,后世一直争论不休。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姜维没有频繁北伐,而是如费祎那样扼守天险闭关保国,蜀汉即使不能传位百世,但也绝不会在孙吴前面灭亡。

北伐导致国家衰落,不同观点存在

既然战略目的没有达成,那么北伐本身是对还是错,该被评价为力挽狂澜延续国祚还是空费国力加速灭亡,后世一直争论不休。可以肯定的是,武侯并没有看错人选,姜维作为武侯北伐的继承者,本人具备十分优秀的军事能力,不管是早期的偏军西入还是后期的兴军大举,都是以弱攻强,在面对曹魏郭淮、邓艾等名将时仍能抓准战机,斩杀讨蜀护军徐质、拔民还蜀,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歼敌数万,并将沓中在内的部分陇右领土纳入蜀汉势力范围,已实属不易。不过,小国不顾一切和大国拼消耗,确实得不偿失。曹魏边境的军事重镇中合肥、襄阳两处防吴,防蜀仅祁山一处,魏、吴间战事的频率也超过蜀汉。由于姜维屡次出师损耗国力,并最终致使曹魏防守重心逐渐西移,更改了攻灭次序,确实需要承担部分亡国责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将守关,万夫莫开”,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姜维没有频繁北伐,而是如费祎那样扼守天险闭关保国,蜀汉即使不能传位百世,但也绝不会在孙吴前面灭亡。这个观点虽有道理,但更需要两个前提,这两个前提也为蜀汉是否应该不断北伐提供了参考答案。

首先,在《三国志·魏书·刘放传》裴注引《孙资别传》中完整地记录了一件事:早在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武侯上《出师表》进驻汉中时,魏明帝曹睿就有先发制人出军伐蜀的打算。曹睿征求群臣意见,散骑常侍孙资认为不妥,以魏武帝曹操当年入汉中讨伐张鲁和救出夏侯渊残部两事为例算了一笔“伐蜀”账:如果进攻汉中,此去道路险阻,前方征战的精兵、后方从事运输的人员以及需要另行调拨防吴的兵力加在一起需要十五六万人,规模如此庞大的调动必然会导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根本就是得不偿失,不如“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等到数年之后“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可以不战而胜。曹睿听后表示认同,打消了伐蜀的念头。

孙资的意图十分明显:论闭关养民,地处西南一隅的蜀汉决然拼不过国力超其数倍的曹魏。魏晋交替时名将羊祜在《请伐吴疏》中也指出靠险阻保国的先决条件便是必须与敌国没有过大的实力悬殊,否则“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15]。换言之,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费祎那种不思进取式的闭关守险毫无意义。

姜维第五次兴军大举的蜀汉延熙二十年(257),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于淮南发动叛乱,“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余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16],曹魏朝廷“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17],叛乱魏军与前往征讨的魏军加在一起便超过四十万人,而蜀汉亡国时仅有“甲士十万二千人”[18],双方单纯兵力悬殊已经如此巨大,更何况土地、经济、人口及民心相背等综合国力的较量。可以说,姜维的北伐“生不逢时”,彼时曹魏一统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逆转,孙资口中的“中国日盛,二虏必自罢弊”基本已经成为现实,而蜀汉正处于廖化于悲观中所言的“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的尴尬处境,即便没有频繁北伐,被魏吞并仍在所难免,已非人力所能挽回。

再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战国著名军事家吴起与魏武侯游览黄河时,面对国境内雄壮的黄河,魏武侯发出了“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之国宝也”的得意之语。一旁的吴起引用夏桀、商纣等亡国事例向魏武侯证明“国宝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的观念才是保国真理。对于吴起的观点,武侯《出师表》中也说得很清楚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www.daowen.com)

观后主刘禅后期的所作所为,恰和其父刘备所痛恨的桓、灵二帝没有差别。蜀汉延熙九年(246),武侯举荐的“贞良死节之臣”尚书令董允去世后,刘禅重用“多技艺,挟数术[19]的陈祗为内侍。陈祗上迎合刘禅,下勾结宦官佞臣,宦官黄皓也由此开始干预朝政,直至后来“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20]。至于黄皓窃弄权柄达到何种地步,从下面这件事可见一斑:刘备次子、亲王刘永憎恨黄皓,黄皓便向刘禅进献谗言,使得刘永被刘禅冷落,“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21]。更严重的是,黄皓甚至打算谋取姜维兵权,此事虽未得逞,但已迫使其不再返还成都,《华阳国志》亦载姜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国之砥柱怕遭暗算,为避宵小之辈而远行至沓中屯田,蜀汉离亡国之日真的不远了。孙吴使臣薛珝在出使后以一段尖锐的评论还原了当时蜀汉国内混乱的情景:

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后主刘禅亲小人、远贤臣,政治昏暗、民有菜色,这哪一个不是亡国前兆?东汉尚且因此走向灭亡,何况区区一个蜀地呢?

概括言之,面对与曹魏国力、军力的巨大悬殊,面对蜀汉内部的奸臣当道、政治昏暗,姜维不断北伐一事之于亡国,至多是荆轲刺秦与燕亡的关系:荆轲刺秦,燕亡;不刺秦,燕亦亡,只不过是早几年晚几年的问题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