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史札记:偏军西入,独树一帜的战功

魏晋史札记:偏军西入,独树一帜的战功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蒋琬掌军时代,姜维多次率偏师向西深入陇右边远地区联络羌、胡等少数民族,进行试探性作战。另外,这三年西入以来唯一一次有双方对抗的史料记载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即姜维于延熙三年率偏军进入陇右后遭遇曹魏名将郭淮的追击阻截,并因此放弃联络羌、胡的任务返回蜀汉。

魏晋史札记:偏军西入,独树一帜的战功

伯乐武侯最终践行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于建兴十二年秋八月在北伐前线渭水之滨的五丈原病逝,这一年,姜维三十三岁。

自武侯去世后,《出师表》中提到的“贞良死节之臣”蒋琬、费祎二人与姜维相继出任大将军,执掌蜀汉兵权,直至蜀汉亡国共计二十九年。这二十九年中,姜维继承武侯遗志频繁西入、北伐,伐魏次数早已超过当年的武侯。西入与北伐以蜀汉延熙十六年(253)春费祎遇刺身亡为分水岭,费祎遇刺前姜维偏军西入陇右(古人以西为右,陇右泛指甘肃省六盘山以西的地区)作战不少于六次,费祎遇刺后至亡国前兴军大举北伐陇右及秦川亦有六次。

建兴十三年(235)夏四月,在武侯去世八个月后,蒋琬出任大将军一职,正式执掌蜀汉军权。延熙元年(238)冬十一月,其又正式出屯汉中,开始筹划北伐事宜。蒋琬认为武侯北伐失利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岭山脉道险运艰、后勤不继,于是不再谋求大举出兵五丈原,而是将主攻方向改为陇右,姜维亦认为可以凭借自己对西部少数民族风俗的熟悉,诱诸羌、胡以为羽翼,截断陇山以西的魏境,并将其占为己有。所以蒋琬掌军时代,姜维多次率偏师向西深入陇右边远地区联络羌、胡等少数民族,进行试探性作战。姜维偏师西入几次,史无明载,只知道始于延熙二年(239)春三月蒋琬晋升大司马之后,终于延熙四年(241)冬十月蒋琬、费祎、姜维三人的汉中军事会议。另外,这三年西入以来唯一一次有双方对抗的史料记载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即姜维于延熙三年(240)率偏军进入陇右后遭遇曹魏名将郭淮的追击阻截,并因此放弃联络羌、胡的任务返回蜀汉。

不过,姜维偏军西入这几年中最大的战果仍然是“偏军入羌,郭淮破走”[1],此时的郭淮与蜀军交手已经三十多年,属曹魏四世宿将。姜维因击破郭淮的功勋,在汉中军事会议后被蒋琬上疏举荐为凉州刺史,最终于蜀汉延熙六年(243)晋升为镇西大将军,并正式授予凉州刺史一职。

观蜀汉一朝,此前担任过凉州刺史的马超魏延,无不是声望显赫、战功卓著的重将。武侯北伐时期,魏延于建兴八年(230)西入陇右羌人聚集地并与郭淮交手,同样因大破郭淮而晋升为征西大将军,而此次从姜维的加官晋爵也可看出蜀汉朝廷对其军事能力的认同。

延熙五年(242)春正月,在汉中军事会议刚刚结束后,姜维暂停西入,其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今四川绵阳)进行整编,第二年冬十月,蒋琬也返回涪县,并将大将军的职位让与费祎,费祎从蒋琬手中接过接力棒,蜀汉开始了费祎掌军时代。

延熙七年(244)春,曹魏大将军曹爽趁蜀汉军权交接、前线汉中空虚之际,以郭淮为先锋,集结军队十余万人来犯,史称“兴势之战”。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汉中太守王平据险而守,当时从后方赶至的增援部队主要有两支,即《王平传》中提到的“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可以推定,涪县诸军的统帅为姜维无疑,其先行奔赴汉中增援王平,协同参与防御作战,随后从成都赶至的费祎又切断魏军归路,此役伐蜀魏军遭到惨败,“(曹)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关右悉虚耗矣”[2]。

曹爽伐蜀,征发了大量羌、胡从事劳役,令羌、胡怨恨不已。延熙九年(246),今甘肃、青海省境内的曹魏凉州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羌、胡叛乱,姜维趁郭淮平乱之际进攻魏讨蜀护军夏侯霸,后于延熙十年(247)又出陇西(郡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南安(郡治豲道,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与凉州金城(郡治榆中,今甘肃榆中县甘草店镇)三郡交界,驰援起事失败的胡人,“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3],这次救援在《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中也被提及,其云:(www.daowen.com)

十年,卫将军姜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克之。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维徙之繁县。

应该说,姜维的这次战果得来十分不易,他从蜀地出发,率偏军转战往返近千里,最终远抵魏境凉州金城边界,几乎相当于抵达至今日兰州市下辖的榆中县附近,在那里击败郭淮、夏侯霸二人,并成功将归降的胡王白虎文、治无戴救回蜀地安置,这也再次印证了他具备着优秀的军事能力。

当然,与魏军交手并非一帆风顺,姜维于延熙十二年(249)秋出师陇右雍州不利,屯驻麴山(今甘肃武山西南)的牙门将句安、李韶被郭淮围困,二将孤立无援,最后被迫降魏。但总的来说,在蒋琬、费祎掌军时代,姜维在不少于六次的西入中两败曹魏宿将郭淮,救回叛魏的胡王白虎文、治无戴,又在防御战中随费祎再败郭淮、重创曹爽,虽然在历次战事中率领的均为偏师,但依旧打出了一定的战果。

此外,偏军西入还有一个不易为后人察觉的效果:截止至最后一次西入攻打西平郡(郡治西都,今青海省会西宁市)的延熙十三年(250),姜维已经成功地与陇右羌、胡等少数民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此举令蜀汉受益颇大。《三国志》作者陈寿另著《益都耆旧传》一书,其中提到姜维有一位名叫王嗣的部下。王嗣深得羌、胡人心,每次北伐时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故日后姜维几次大举北伐时都选在夏季出兵,至秋季时便可以利用魏境中少数民族的粮食物资进行补给。相较于选在春秋出兵、需要长时间筹备粮草的武侯北伐,这是师生二人最显著的一个区别,也是学生比老师高明的地方。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史料便不难猜出,其实姜维并不满意这些年的战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费祎不支持北伐。原本汉中军事会议后就定下的“姜维出击,蒋琬为援”攻取陇右战略,因为费祎每次调拨的士兵不超过万人,缩水为继续延续蒋琬时代的偏军袭扰战,更导致姜维这几年的战果缩水。费大将军反对北伐的理由永远只有一个: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姜维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设身处地地想下,对于这种过于保守的论调,姜维始终难以认同。当年丞相临薨前留下遗令,要求将自己葬于汉中定军山上,其用意无外乎告诫后来者王业不可偏安,勿忘北伐中原。而姜维正是深得丞相栽培、继承丞相遗志的人,为何还要希冀于后辈人中再出现能者?不去北伐,又怎知不能取得胜利呢?他这些年所做的,不就是屡次联合羌、胡消耗陇右魏军的有生力量,进而蚕食陇右吗?胡王治无戴、白虎文与羌人联合起事时,单单羌人的规模就已过万人,郭淮耗时两年才分别予以平定。如果前去接应的不是数千偏师,而是数万大军,那么绝不会仅仅只救回治无戴残部,双方联手重创郭淮甚至都有可能;如果统率数万大军,又怎会眼睁睁看着句安等人陷入敌手而无力救援呢?不过,再怎么假设也没有意义,姜维虽然已从蒋琬时的镇西大将军晋升为卫将军,但他依然是费祎的下属,费大将军才是武侯指定的政治继承人,这几年的时间只能是蹉跎过去。偏军西入,单从军事成败上来说可圈可点,但对姜维本人来说,因为兵力不足,便显得有些聊胜于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