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战略失效的原因分析与解读

魏晋战略失效的原因分析与解读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随着阳安关口的沦陷以及姜维退保剑阁,标志着汉中“敛兵聚谷”战略的失效与汉中沦陷。通过对魏灭蜀之战的复盘,可以看出“敛兵聚谷”战略失效的原因一在于援军不至,二在于蒋舒变节,换言之是蜀汉政治腐败所致,姜维本人的责任其实并不大。换句话说,“敛兵聚谷”战略在理论上构想得再完美,却也无法抵挡蜀汉后期的政治昏暗。

魏晋战略失效的原因分析与解读

魏灭蜀之役发生于蜀汉景耀六年(蜀汉炎元元年,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晋书·文帝纪》载“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即集结魏军十八万人,除邓艾诸葛绪各率三万人自陇右沓中至阴平郡桥头一线合围姜维外,钟会的十二万主力军与魏兴太守刘钦数道并入,即从骆谷、斜谷、子午谷方向同时进兵汉中

蜀汉方面,在魏军进犯前的大举集结时期,屯田于陇右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洛大镇附近)的姜维便已察觉出魏军意图。姜维上表后主刘禅:

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姜维传》)

此时的蜀汉政治败坏,宦官黄皓在朝中弄权,相信鬼神巫师之言,认为敌人终究不会到来,奏请刘禅将此事压下不办,故群臣对魏军来犯一事毫不知情。直到钟会将进军骆谷,邓艾将进军沓中时后主刘禅才调遣廖化赶赴沓中作为姜维后援,张翼与辅国大将军董厥进驻阳安关口作为各营垒的外援,但这只是迟来的补救,已丧失增援良机。

没有外援的汉中守军有多少兵力,史书中并没明载,仅《钟会传》中载有“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之语。《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记载,后主刘禅投降后,献上的士民簿提到“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即蜀汉全国总兵力十万两千人。另战事末期钟会向蜀人发出的檄文中提到:

(蜀军放弃剑阁后)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除了姜维四人的五万士兵,加之蜀地南中、三巴等地都需兵力驻守,由此推之,此时汉中总兵力绝不会超过当年兴势防御战时的三万人,合兵之前姜维在沓中的兵力也至多在三万上下,廖化、张翼两支援军各约万人。

在兵力相差巨大、外援因黄皓弄权受阻的前提下,汉中所能仰仗的就只能是汉城、乐城等层层关隘。通过早先姜维意欲让张翼进驻汉中阳安关口而并非让其增援汉、乐二城一事来看,姜维完全是效仿新城之役时魏军“以新城委吴”的策略,通过“以汉、乐二城委魏”,希冀二城能发挥如曹魏新城时的功效,即用最少的兵力最大化地消耗魏军。

根据曹魏、蜀汉方面的史料记载,魏军在进入汉中平原后,钟会遣部将李辅、荀恺包围并进攻汉、乐二城,确实未能攻下。不过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阳安关口却出现了变数。《姜维传》裴注引《汉晋春秋》与《蜀记》中共同提到一事:负责阳安关口防务的是蜀汉关中督傅佥与原武兴督蒋舒,其中蒋舒因任武兴督时不称职而被降职调来守城,因而一直怀恨在心。魏军来犯后,蒋舒执意率本部军出城迎敌,傅佥无权节制。蒋舒出击至阴平后随即倒戈投降魏护军胡烈,并引导魏军攻打关城,傅佥力战,格斗而死,阳安关口随之沦陷。

阳安关口一失,蜀地北部门户顿时大开,钟会便可率军长驱直入蜀中,汉、乐二城虽至后主刘禅投降时也未曾有失,但却因阳安关口的沦陷而变作了无用的孤堡,失去了其疲敌的战略价值。另《华阳国志·后贤志》中提到,老将军柳隐率一军驻守在子午谷口附近的黄金围守(今陕西洋县东北),因阳安关口已经沦陷,黄金围守同样成为孤堡,钟会遣别将攻打,亦不能克,最后柳隐于成都失守后奉刘禅手令才向魏军投降。

而远在沓中的姜维也向蜀地撤退,会合廖化、张翼、董厥后决定向南退守剑阁。至此,随着阳安关口的沦陷以及姜维退保剑阁,标志着汉中“敛兵聚谷”战略的失效与汉中沦陷。当年冬十一月,后主刘禅向偷渡阴平后兵临成都的邓艾军请降,蜀亡。

通过对魏灭蜀之战的复盘,可以看出“敛兵聚谷”战略失效的原因一在于援军不至,二在于蒋舒变节,换言之是蜀汉政治腐败所致,姜维本人的责任其实并不大。况且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虽然姜维驻军陇右沓中,没有在魏军来犯前回师汉中,但其在当年春季便已上疏后主,请求遣张翼进驻阳安关口防患未然,廖化进驻阴平桥头保证从沓中至汉中的归途。如果后主能听从,阳安关口的蒋舒便没有机会率军出降,更何谈将魏军引入关城!张翼等人也可以利用数月时间从容布防阳安关口,汉城、乐城、黄金围守也可不断消耗魏军并等待姜维回援,而姜维回军汉中时亦不至于被诸葛绪切断归路而一度陷入绝境。倘若真是这样,钟会的十二万主力军不久之后就要面对“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的窘境,而姜维等人若能于钟会撤退之时全力出击,最终重创钟会还是有很大胜算的,至少也可击退魏军,再保蜀汉国祚数年之久。

民国学者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对魏灭蜀亡之战时姜维的表现评价得十分客观:(www.daowen.com)

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

换句话说,“敛兵聚谷”战略在理论上构想得再完美,却也无法抵挡蜀汉后期的政治昏暗。这既是姜维力所不及,同样也是不能苛责于他的。以果为因是读史大忌,不能单以成败论,因此将这个新式战略全盘否定。

2016.6.24

[1]《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2]《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3]《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4]《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5]《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6]《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7]《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8]《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9]《晋书·景帝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