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史札记:探讨敛兵聚谷战略的可行性

魏晋史札记:探讨敛兵聚谷战略的可行性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从三个方面探讨“敛兵聚谷”这一新式战略的可行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姜维的“敛兵聚谷”战略至少得到过北伐众将、汉中都督等人的认同。即无论是从理论上,抑或当时类似的实际战例来看,“敛兵聚谷”的诱敌战略是具备可行性的。不难看出,这种集中兵力于谷口御敌的战法也正是姜维“敛兵聚谷”战略的前身。

魏晋史札记:探讨敛兵聚谷战略的可行性

客观地说,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来没有一个可以无限适用下去的防御部署,敌我双方也都是在长期的交手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彼此的战略战术,以“王平兴势山拒敌的成功”与“魏灭蜀战役时汉中的迅速沦陷”这种成王败寇式的标准去衡量这两种军事部署也明显有失公允。现从三个方面探讨“敛兵聚谷”这一新式战略的可行性。

首先,“敛兵聚谷”战略并不是姜维独断专行的结果。该战略提出时姜维北伐已经进入了后期,一直跟随其征战的将领主要有廖化、张翼、柳隐以及曹爽被杀后归降蜀汉的魏右将军夏侯霸。四人中,廖化资历最老,原是关羽军中主簿,关羽败亡后诈死骗过吴人重回蜀汉,以果敢刚烈著称,是难得的臂膀;张翼在刘备争夺汉中时作为赵云部下参与了以少胜多的汉水之战,武侯最后一次北伐时任前军都督,后又随姜维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取得了洮西大捷,歼灭陇右魏军数万人;柳隐与武侯相差九岁,年长姜维十二岁,同样是一名资深勇将,《华阳国志·后贤志》载其“数从大将军姜维征伐,临事设计,当敌陷阵,勇略冠军”,同样是姜维北伐时不可缺少的帮手;而夏侯霸在曹魏时兼任讨蜀护军,多次与姜维交手,降汉之后任蜀汉车骑大将军,同样随姜维参与了洮西大捷。根据《华阳国志·刘后主志》的记载,张翼、廖化于景耀二年(259)分封车骑大将军一职,故而夏侯霸此时尚在人世。从现有记载来看,廖化等四人均是久经战阵、戎马半生的老将,年龄、资历甚至均在姜维之上。张翼、廖化曾反对姜维穷兵黩武一味北伐,但在“敛兵聚谷”战略的决策上,不管是廖化四人,乃至都督汉中的胡济、守卫乐城的监军王含、守卫汉城的护军蒋斌等重要将领,均不见上述诸人对此法提出异议。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姜维的“敛兵聚谷”战略至少得到过北伐众将、汉中都督等人的认同。

其次,“敛兵聚谷”战略曾被曹魏方面成功使用过。魏曹芳嘉平五年(253)五月,孙吴太傅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围攻合肥新城。彼时新城守军只有三千人。三千魏军抵御孙吴二十万众,双方兵力呈现出巨大的差距。时任曹魏大将军的司马师就魏军将士士气低迷一事问计于下属虞松,虞松指出:

今恪悉其锐众,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得,师老众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乃公之利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

最后的战事走向如虞松所料,魏军“以新城委吴”,故意没有前去增援。诸葛恪连攻数月,但始终无法拿下新城,而军中已是疲苦不堪,士卒“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8],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到了七月,已减员严重无力破城的吴军在撤退途中又遭魏将文钦阻击。文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9],最终魏方大获全胜,这也是孙吴历次进攻合肥的战事中伤亡最为严重的一次。

如果用数年前发生的新城之役来对比“敛兵聚谷”战略,可以说“敛兵聚谷”战略正是虞松之谋的另一个翻版:在汉中平原利用重重关隘挫敌锋芒,而后于敌人疲惫退却之日出击歼敌。吴军最后导致战力丧失的原因是中暑疫病,而并非是后勤保障不力;而曹魏与蜀汉之间的战事则不同:武侯北伐时每每患粮草不足,无法持久作战,那么魏军攻蜀时同样需翻越秦岭,同样要面临千里转运后勤不济的巨大压力,其难度要远超当年进攻新城的吴军,高强度攻城的持续时间必定无法与吴军相比。一旦魏军师老众疲被迫撤退,汉中守军与后方援军出击歼敌并非难事。即无论是从理论上,抑或当时类似的实际战例来看,“敛兵聚谷”的诱敌战略是具备可行性的。

最后,自刘备时代一直奉行的汉中“实兵诸围”战略部署亦有短板。前文指出,姜维北伐的重心在于曹魏陇右,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的地区,这也意味着在东部汉中方向不会有太多的驻军。试想,如果兴势之战时拥兵十余万的曹爽没有单入骆谷,而是充分发挥兵力优势数道并入的话,那么以当时不满三万的汉中守军想要完成“实兵诸围”的御敌部署便会十分勉强。其实,曹魏数道并入攻蜀早在武侯北伐期间便有一次,只不过魏军因遭逢三十余日的大雨,栈道又多毁坏,故而全面退却。这场仗虽然没有正式打响,但考察武侯当时的御敌之术也并非“实兵诸围”。(www.daowen.com)

关于此役的记载,《三国志·魏书·曹真传》云: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这场伐蜀战役发生于蜀汉建兴八年(230),面对曹真等多路来犯的魏军,武侯也早已做好了应敌准备:

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赤阪位于子午谷之口,即今陕西洋县以东之龙亭山,而城固便是乐城的所在地。即是说,武侯并未采取扼守各谷的御敌策略,而是于汉中平原的乐城及子午谷谷口的赤阪集结重兵严阵以待。不难看出,这种集中兵力于谷口御敌的战法也正是姜维“敛兵聚谷”战略的前身。

综上三点可以确定的是,姜维提出的“敛兵聚谷”战略是一个得到了蜀汉资深众将认同,能从以往战事中找到成功战例,相较于“实兵诸围”之法能给予敌人重创的新式御敌部署,而并非是后世以成败论者口中的“自拆藩篱,自弃险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