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史:实兵诸围到敛兵聚谷

魏晋史:实兵诸围到敛兵聚谷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正式阐述“敛兵聚谷”战略前,先要交代下自刘备时代便一直采用的汉中“实兵诸围”防御部署。魏延镇守汉中时采用“实兵诸围”的防御部署,其意正是指守备汉中的各营垒充实兵力扼守斜谷、骆谷这些山脉中的险要地势以抵御魏军来犯。这样“重西不重东、重攻不重守”的部署也可看作姜维对“敛兵聚谷”战略胸有成竹的一种表现。

魏晋史:实兵诸围到敛兵聚谷

在正式阐述“敛兵聚谷”战略前,先要交代下自刘备时代便一直采用的汉中“实兵诸围”防御部署。

地理上来看,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先主刘备在争夺汉中的初期数战不利,折损将军吴兰、雷铜等,其一度急书镇守后方的诸葛武侯发兵增援。武侯就此询问从事杨洪的意见,杨洪答曰: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三国志·蜀书·杨洪传》)

“无汉中则无蜀”,杨洪一语便道出了汉中盆地的重要性:是直接影响到蜀汉政权存亡,哪怕是蜀地男子全部去前线作战、蜀地女子全部去从事运输也必须要夺取的咽喉要地。

刘备夺取汉中后,以时任牙门将的魏延为汉中太守。从地理上来看,汉中盆地与北面曹魏关中地区被堪称天然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山脉隔开,彼此只能依靠横跨秦岭的若干条古道相连。除却当年韩信暗度陈仓时走的陈仓故道外,在秦岭山脉中这样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分别是自汉中北出后东路子午谷中的子午道、中路骆谷中的傥骆道、西路箕谷与斜谷共用的褒斜道,这其中的傥骆道与褒斜道距离汉中最近。魏延镇守汉中时采用“实兵诸围”的防御部署,其意正是指守备汉中的各营垒充实兵力扼守斜谷、骆谷这些山脉中的险要地势以抵御魏军来犯。他在被任命汉中太守时面对全军作出了这样的表态:

曹操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按指汉中王刘备)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应该说,魏延敢讲出如此豪言壮语,除了史料中记载他本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的特点外,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御敌有方的“实兵诸围”军事部署。

这种“实兵诸围”的部署也确实为蜀汉赢取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即蜀汉延熙七年(244)春发生的大破曹魏大将军曹爽的兴势山战役。当时曹爽率步、骑十余万攻向汉川,但汉中守军只有不满三万人[3]。面对先锋已至骆谷的魏军,都督汉中的王平据守骆谷兴势山(今陕西洋县以北),成功地将十余万魏军挡在谷中。蜀汉大将军费祎及姜维的涪县援军从成都赶至汉中后迅速进至骆谷三岭截断魏军归路,最终曹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4]。

从王平等人的传记中得知,蜀汉方面虽然在此役中大获全胜,但其过程也是极其凶险的。由于汉中兵力薄弱,众将认为现有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阳安关口而固守汉、乐二城,任由魏军进入汉中,等涪县援军一到再将阳安关口夺回。这里提到的阳安关在汉中郡治南郑以西,位于今陕西宁强西北,是汉中的主要门户,同时也是当时由汉中循南栈道进入蜀地的咽喉要道,一旦丢失便意味着汉中与蜀地的联系将会被切断。而汉、乐二城则是诸葛武侯为加强南郑防卫,于蜀汉建兴七年(229)冬在汉中平原围绕南郑修建的两座要塞。其中汉城位于今陕西勉县西南,乐城位于今陕西城固以东,二城紧邻箕谷、骆谷谷口,作为第二道防线用以阻挡突破谷道的魏军。对于众将的提议,时任汉中太守的王平认为援军到达尚需时日,一旦放任敌军攻占阳安关口,那么必将成为祸患。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中记载,对于王平的主张,当时的众将中只有护军刘敏持相同意见,刘敏认为目前汉中“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一旦“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王平遣刘敏与参军杜祺先行据守兴势,自己在后方坐镇。战事开始后,刘、杜率军在兴势“多张旗帜,弥互百余里”,利用虚张声势的假象成功拖延了魏军的脚步,也为费祎与涪县援军及时赶到并成功截杀曹爽争取到了宝贵时间。(www.daowen.com)

从王平拒敌的战例可以看出,即使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实兵诸围”战略部署只要战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过,姜维虽然认同此法,但也同时指出了这种部署的缺憾,即“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5]。从此语中不难看出姜维的战略意图:兴势之战时曹魏大将军曹爽本是个不懂军事的纨绔子弟,在被王平阻挡之后仍不知退军,这才有了被费祎截断归路的惨败;倘若前来的是一个统兵经验丰富的将领,“实兵诸围”之法虽然可以通过层层严密的防守将敌人挡在谷中,但这样做只能“退敌”,却无法再次获得“歼敌”的大捷。所以,出于歼灭来犯魏军的战略目的,姜维提出了大胆的“敛兵聚谷”战略部署:将据守山谷险要的各营垒守军后撤至汉中汉城、乐城等各个关城、要塞内,利用层层关隘阻挡来犯魏军,同时“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6]。魏军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转运,自然疲乏。待到魏军撤退之时汉中守军“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7],从而达到一举歼灭来犯魏军的战略目的。“敛兵聚谷”战略获得朝廷认可并开始施行后,姜维做了如下部署:

(姜维)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姜维传》)

在上述诸多地名当中,汉寿位于蜀地北边门户白水关以南,今四川剑阁东北,王平去世后的继任汉中太守胡济率主力驻扎于此,已经脱离了汉中境地。

其余各围守营垒的设立点中,西安、建昌两处今地理不详;

石门围守是在今陕西与甘肃交界地区;

临远围守约在今陕西西南与甘肃东南交界处,两地均属曹魏雍州边陲地带,亦是蜀、魏边界地区;

建威围守在今甘肃西和县北,靠近曹魏陇右战略要地祁山;武卫围守在今甘肃成县、徽县一带,二地均属武侯于建兴七年(229)攻下的曹魏雍州武都郡;

武城围守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大约靠近曹魏陇右地区的南安郡。

考察以上这些围守营垒的设立地点,要么是靠近曹魏雍州陇右地区的双方边界一带,要么直接设立在了曹魏陇右境内,这些地点几乎都是姜维出兵陇右时的必经之地与重点打击目标,也都无一例外的远离东部汉中。姜维如此部署有着极为明显的意图:将看似虚弱的汉中盆地故意暴露在曹魏的打击之下来诱使魏军进犯。这样“重西不重东、重攻不重守”的部署也可看作姜维对“敛兵聚谷”战略胸有成竹的一种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