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史札记揭示《前出师表》地位的原因

魏晋史札记揭示《前出师表》地位的原因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前出师表》的中间部分,武侯告诫后主刘禅,先帝为国家留下了许多贞良死节的宝贵人才,这些人不参与北伐,分管宫中与统领中军,望后主听之信之,国家的兴盛便可计日而待。即使到了今天,《前出师表》还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从以上几点都可看出《前出师表》崇高的地位。不过,恰恰不是文学家的武侯却能因《前出师表》脱颖而出、流芳后世。也正是这份真情感与日后的真行动,才使得《前出师表》能够百世流芳。

魏晋史札记揭示《前出师表》地位的原因

在《前出师表》的中间部分,武侯告诫后主刘禅,先帝为国家留下了许多贞良死节的宝贵人才,这些人不参与北伐,分管宫中与统领中军,望后主听之信之,国家的兴盛便可计日而待。

在这些人才中,除了时任丞相府参军的蒋琬与时任朝廷侍中的费祎外,还有侍中郭攸之、侍郎董允、尚书陈震、丞相府长史张裔与破格提拔的中领军向宠。以上诸人遍布宫中、府中与营中,以便在武侯北伐后继续维系蜀汉朝政的正常运转。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良臣中仅张裔是蜀地人士,其余均是当初随刘备入蜀的荆州人士,这又反映出了蜀汉政权的显著特点:荆州派牢牢握有实权。后人批评武侯没有像孙权一样让政权充分与本土大族融合因而导致最终亡国,一般都以此为依据。至于武侯到底是否排斥蜀地本土人氏,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推荐贤臣良将之后,武侯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当初与先帝刘备谈论两汉兴衰时的场景,认为与贤才关系的远近是两汉兴衰的根本原因。此外,武侯还在疏表中回忆了先帝刘备“猥自枉屈”的三顾茅庐;回忆了长坂兵败时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回忆了白帝城感天动地的临终托孤。最后,武侯望后主刘禅努力做一个贤能的君王,而他自己则愿兴军北伐、复兴汉室,以此来报答先帝刘备与后主刘禅。疏表写到最后时,武侯早已是“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千百年来,《前出师表》一直为后世所称颂,陆放翁称赞其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刑前作《正气歌》,里面更高度评价《前出师表》是“鬼神泣壮烈”!即使到了今天,《前出师表》还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从以上几点都可看出《前出师表》崇高的地位。(www.daowen.com)

众所周知,魏晋时代是一个绝对不缺乏文学家和好文章的时代:曹操开创建安文学,曹子建才高八斗,建安七子各领风骚。不过,恰恰不是文学家的武侯却能因《前出师表》脱颖而出、流芳后世。观整篇疏表内容,没有华丽的词藻与豪情的逸兴,但却始终透着真真切切的情感:劝后主开张圣听、亲贤远佞的语重心长,回顾十多年来与先帝在一起的往事经历时的“临表涕零”,对待先帝托孤的“夙夜忧虑”,报先帝忠陛下的“庶竭驽钝、北伐中原”,无一例外地衬托出一个忠心无私的老臣对君王、对国家发自肺腑的殷殷之情。重要的是,《前出师表》并非作秀,武侯辅政时“尝自校簿书”[4],北伐期间仍然“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5],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非草木,孰又能无情呢?故宋代学者赵与时有语:

读诸葛孔明《前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也正是这份真情感与日后的真行动,才使得《前出师表》能够百世流芳。可以说,如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因将美景描绘到了极致而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话,那么因情真意切脱颖而出的《前出师表》就是“一《表》胜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