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史札记:权力之争揭秘

魏晋史札记:权力之争揭秘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与曹爽一党的骄奢不知收敛相比,司马懿却在暗中韬光养晦,谋划发动政变。最终,毫无大志的曹爽兄弟拒绝亲信桓范提出的让圣驾幸许昌招外兵讨伐司马懿的建议,表示愿意认罪交权,高平陵事变因曹爽兄弟的放弃抵抗,最后以司马懿兵不血刃的方式获得了胜利。在与曹爽共同辅政的十年间,面对曹爽的咄咄逼人,司马懿选择称疾不问政事,实则暗自韬光养晦,或阻挠,或破坏,使曹爽在改革、伐蜀等重大事宜上一事无成、威信尽丧。

魏晋史札记:权力之争揭秘

曹爽在推行改革、兴军伐蜀二事上接连受挫,在朝中也已丧失威信,但其和麾下亲信党羽依然十分张狂,尤其是在个人生活上,饮食车马、服饰都可以与魏帝曹芳相比拟。曹爽又私自取原曹睿的妃嫔作为艺伎,甚至伪造曹芳的诏书,擅取皇家的庙堂乐器、武库兵器私自使用,这些全部都是违制甚至是大逆之举。曹爽之弟曹羲“深以为大忧,数谏止之。又著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17],但曹爽却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

在当时,一些有远见的妇人都能预见曹爽或迟或早的败亡。钟毓之母张昌蒲评曹爽纵酒沉醉一事曰:

今奢僭若此,非长守富贵之道。[18]

大臣杜有道妻严宪曰:

晏等骄移,必当自败,司马太傅兽睡耳。[19]

何晏之妻金乡公主也担忧地问其母道:

晏为恶日甚,将何保身?[20]

与曹爽一党的骄奢不知收敛相比,司马懿却在暗中韬光养晦,谋划发动政变。密谋推翻曹爽一事进行得十分隐蔽:对内,司马懿仅与长子司马师暗中商议,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21],即使连司马昭也是在高平陵之变即将开始前方才知晓。对外,司马懿仍然摆出重病缠身、不问政事的姿态,安慰对曹爽专权愤愤不平、希望自己主持公道的并州刺史孙礼“且止,忍不可忍”[22],甚至装病骗过了前来探查的曹爽一党的荆州刺史李胜,让曹爽认为其年老体衰、命在旦夕,从而不再具有戒心。

正始十年(249)正月,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曹爽兄弟全部跟随,司马懿、蒋济等人决定趁机发动军事政变。

司马懿先行占据武库,出屯洛水浮桥,将京师洛阳各处大门予以封闭,以高柔“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军营。一切妥当后,司马懿上疏郭太后弹劾曹爽,并将弹劾的奏章送往魏帝曹芳处,同时又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劝说曹爽认罪投降,保证此次政变仅是要求其交出大权,不会伤及其性命,太尉蒋济也向曹爽传达了司马懿的要求与保证,一直为曹爽所信任的校尉尹大目还言及司马懿指洛水为誓进行担保。最终,毫无大志的曹爽兄弟拒绝亲信桓范提出的让圣驾幸许昌招外兵讨伐司马懿的建议,表示愿意认罪交权,高平陵事变因曹爽兄弟的放弃抵抗,最后以司马懿兵不血刃的方式获得了胜利。

司马懿夺去大权后,允许曹爽兄弟还家以安其心,随即违反诺言,炮制冤狱,以谋反的罪名“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23],将曹爽及其亲信斩尽杀绝,甚至是“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24],自此,司马氏牢牢把控曹魏军政大权,最终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于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逼迫曹奂禅让,代魏建国。

回顾曹魏大权旁落即司马懿夺权之路,这其中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司马懿的韬光隐晦,使他安稳度过了曹操至曹睿的三代君王时期。在与曹爽共同辅政的十年间,面对曹爽的咄咄逼人,司马懿选择称疾不问政事,实则暗自韬光养晦,或阻挠,或破坏,使曹爽在改革、伐蜀等重大事宜上一事无成、威信尽丧。而曹爽一党的骄奢淫逸、狂妄自大反而又给司马懿带来绝佳的可乘之机。可以这样认为:从曹芳继位再到高平陵夺权前后十年,虽然在形式上,司马懿是通过正始十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完胜曹爽的,但实则从暗自韬晦开始其就已注定是最后的赢家了。

2017.5.30

[1]《晋书·宣帝纪》。

[2]《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3]《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

[4]《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

[5]《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魏略》。

[6]《三国志·魏书·曹爽传》。(www.daowen.com)

[7]《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8]《三国志·魏书·王观传》。

[9]《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10]《三国志·魏书·钟繇传》附《钟毓传》。

[11]《刘放传》裴注引《孙资别传》。

[12]《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文章叙录》。

[13]《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14]《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王肃传》。

[15]《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16]《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17]《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18]《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注引钟会《张昌蒲传》。

[19]《晋书·列女传》。

[20]《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21]《晋书·景帝纪》。

[22]《三国志·魏书·孙礼传》。

[23]《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24]《晋书·宣帝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