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是指由贤德并有识人之明的中央官吏担任“中正官”一职,负责察访自己原籍所在的州、郡、县等地士人,再综合门第、行状(按指才能品德的评价语)对士人定出一个品级,最终供吏部选官参考。在《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注引《魏略·清介传》中有相关的记载: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至于具体界定的品级,陈群将士人从“上上”到“下下”共分为九品,一般来说一品即上上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二品至三品为上品;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
深入了解便可发现,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已经充分考虑到世家望族的身份与影响力而未再坚持“唯才是举”的极端选拔方式,反而进一步将“世家官爵的世袭工具”这一两汉察举制中的潜规则予以明面化、合法化,缓和了先前曹操与世家望族之间的矛盾,为即将诞生的曹魏政权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极大的安全与保障。与此同时,对“行状”即士人能力的考察也说明九品中正制在看重出身的同时没有忘记确实是要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的这一初衷。简单来说,这种新式选拔制度其实是两汉察举制与曹操“唯才是举”论相互弥补、彼此退让中和后的产物。而且,朝廷中正官代替两汉时原州郡官去考察人才、增加的行状评价语等做法又等于是将察举制中的地方举孝廉及乡论权力尽数收归为朝廷所有,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把控,杜绝了月旦评那种捷径。在《晋书·卫瓘传》中记载:
其(按指九品官人法)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如卫瓘所言,这种新的选拔方式在施行初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至于西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又蜕变为完全根据家世、出身来评级,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则又是该制度被腐蚀扭曲后的产物。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过“历史之变以渐不以骤”,即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停步甚至倒退的漫长进程。对曹操本人而言,早年的他征战四方,对军政人才的刚性需求极大,鉴于两汉察举制的弊端,提出“唯才是举”论网罗人才,并对世家望族进行了一定的抑制与打击,这种做法符合当时的需要。而曹魏建立政权前夕,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意图缓和此前新政权与世家望族之间的矛盾,通过对世家望族利益的维护以换求其对曹魏政权给予政治上的支持,同样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现实需要的。无论是两汉察举制、曹操的“唯才是举”论,还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都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都是时代所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进步与倒退。(www.daowen.com)
2016.7.27
[1]《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2]《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3]《晋书·石苞传》。
[4]《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