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曹操晚年薄葬令与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揭秘

曹操晚年薄葬令与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揭秘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因曹操早年的盗墓行径给自己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晚年又要求薄葬、密葬,后世便流传有其设立七十二处疑冢以防盗掘之说,宋人俞应符还写诗揶揄道“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根据前人传说,也杜撰出临薨前的曹操遗令要求安排疑冢一事。这里且不论真实的曹操墓是在河北省还是河南省,至少七十二疑冢一说可以不攻自破。晚年的他要求薄葬,却又引出光怪陆离的千古疑冢之谜。

曹操晚年薄葬令与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揭秘

曹操靠着盗墓以给军资,晚年却一再提倡薄葬,其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为自己择选寿陵,并下令言道: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寿陵选在瘠薄之地,位于西门豹祠的西面。这其中的“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是指仅用原来的高地地势作为墓基,不堆土,不植树,一切从俭,秘密下葬,以免引人注意。

建安二十五年(220)春正月,曹操病危,临薨前又下遗令要求“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7],即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服,不要在墓里埋藏金玉珍宝。

曹操薨逝后,他这种提倡薄葬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其子曹丕的身上。曹丕于登基后的第三年,即黄初三年(222)冬十月甲子日指定首阳山(今河南洛阳以北的芒山)以东的地区作为自己的陵墓选址,并事先发布丧葬文告《终制》摒除汉代厚葬之风,也替其父道出了薄葬的用意:

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不过,因曹操早年的盗墓行径给自己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晚年又要求薄葬、密葬,后世便流传有其设立七十二处疑冢以防盗掘之说,宋人俞应符还写诗揶揄道“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根据前人传说,也杜撰出临薨前的曹操遗令要求安排疑冢一事。

另外,聊斋先生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名为《曹操冢》的故事,讲述的是许昌城外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临近一处崖岸的地方,河水的颜色变成深黑色。跳进河中洗澡的人往往都像被刀斧斩过一样,尸体断为两截后浮出水面。当地县令派人截断河上流,排尽余水,见崖岸下有一个深洞,洞中安装着一个转轮,轮上排列着锋利的刀刃。拆掉转轮,深入洞中,发现一块小石碑,碑上的字都是汉篆字,细细辨认,原来是曹操墓。于是县令命人打破棺材,散掉腐骨,将殉葬的金银财宝全部取了出来。

故事讲完后,蒲松龄还不忘点评道:“后代贤人作诗说‘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他哪里知道曹操的尸体是葬在七十二冢之外呢?曹操真不愧称为奸雄!然而千年以后,他的尸骨终究被挖掘抛弃,奸诈又有什么用?曹操的聪明,也正是曹操的愚蠢。”

《曹操冢》这则故事貌似真事,不过蒲松龄本就对曹操的评价不高,甚至极度厌恶,他在另一篇故事《甄后》中虚构其儿媳甄宓已经成仙,借甄宓与杜撰的原铜雀台舞女陈司香之口言道曹操已被天帝责罚转世为狗,其子曹丕也“久滞幽冥,今未闻知”,所以再杜撰一篇曹操骸骨被挫骨扬灰的《曹操冢》也在情理之中。

不难想象,七十二疑冢只不过是一个百姓喜闻乐见的荒诞传说,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如果另外再行建造七十二处疑冢势必会耗资巨大、举国不宁,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

关于曹操墓的地点,其实是有据可查的。西晋统一天下后,原孙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入晋廷任著作郎,得以接触曹魏时代的诸多机密要件。元康八年(298),陆机在读到曹操当年的遗令后有感而发,作《吊魏武帝文》,文中援引有曹操临薨前对宠幸的婕妤妓人所说的话语:

吾婕妤妓人,皆着铜爵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汝等时时登铜维台,望吾西陵墓田。(www.daowen.com)

“汝等时时登铜维台,望吾西陵墓田”一语是曹操亲口所言,自己道出了他的寿陵建在王都邺城铜雀台以西,加之一年后曹丕令被孙吴释放回国的于禁拜谒曹操陵墓的“北诣鄴谒高陵”[8]一事,都能证明曹操墓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的地方。

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其实才是真正的曹操墓,不过这却与《吊魏武帝文》中记载的曹操墓址发生冲突。这里且不论真实的曹操墓是在河北省还是河南省,至少七十二疑冢一说可以不攻自破。

总的来说,曹操生前的盗墓行径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一时解决了军费开支,但却留下千古恶名,实是咎由自取。晚年的他要求薄葬,却又引出光怪陆离的千古疑冢之谜。相信在未来随着考古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大、更多的发现与秘密呈现于世人面前。

2017.7.26

[1]《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2]《后汉书·董卓列传》。

[3]《水经注·湘水》注引《世语》。

[4]《寰宇记》注引《岭志》。

[5]《寰宇记》注引《岭志》。

[6]《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7]《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8]《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