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袁、曹两军的兵力情况,袁军方面,袁绍与曹操两人的传记中都提到南下的袁军兵力为十万人。官渡战前袁绍与北方军阀公孙瓒、黑山军张燕连年争战,在剿灭公孙瓒后军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即沮授所言的“近讨公孙,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1],加之战后曹军“杀绍卒凡八万人”[2],所以袁绍从北方四州之地动员十万军队的记载较为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而曹军方面的兵力,陈寿在《武帝纪》中记载官渡相持时“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一说法一直饱受后世诟病。首先提出质疑的便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裴松之根据陈寿的记载指出三处矛盾:
其一,两军于官渡对峙,袁绍军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与之相抗衡,东西连营数十里对于十万袁军来说不成问题,但不满万人的曹军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二,双方兵力如果真是十比一的差距,按照“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军事常识,袁军必定将曹营围困使其内外断绝,又怎会有战事后期徐晃袭击袁军运粮部队与曹操亲自率五千士兵袭取乌巢之事?
其三,袁军溃败后被俘获坑杀的足有八万之众,八万人奔散逃亡,这不是八千曹军可以俘获的。
由于缺乏起决定作用的史料证据,所以裴松之只能从常识的角度推理《武帝纪》中存在的矛盾,这种判断曹军“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一说有误的战事细节还可以找到一些。
如《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中提到,曹操的心腹任峻负责曹军后勤输送工作。官渡交战期间,袁军也曾数次截杀曹军运粮部队,为防止偷袭,任峻“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即令一千辆车为一部,十条粮道并进,同时布重阵来护卫车队。试想,若曹军不满万人,后勤输送的规模绝不会有“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这样庞大。再者,曹操决定袭取袁军将领淳于琼驻守的乌巢,出发前留曹洪守卫大营,自己则亲率步、骑五千人乘夜偷袭,而袁绍闻讯“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3]。如果曹军真的是“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话,那么曹操带去五千军士后,随曹洪守卫官渡大营的余部就只剩两三千的伤兵了,又岂有不被袁绍重兵攻下之理?所以“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一说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但后世也有人认同《武帝纪》中“兵不满万”的观点。裴松之的推理固然讲得通,但“兵不满万”在荀彧的传记里也可以得到佐证。该传提到,两军相持至当年八月,曹军乏粮,曹操也欲弃官渡退回许都,便作书与留守许都的荀彧商议,荀彧在回信中言及“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以十分居一之众”简单来说就是指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抵挡了十倍于己方的敌兵,而袁军有精卒十万,所以曹军在官渡相持的兵力为万余人。
应该说,古人的语言特点与今人不同,诸如“以十分居一之众”的叫法往往是一个粗略的约数,并非实际数字。这里试举一例:建安十六年(212),刘备进入蜀地后曾与主人刘璋有一段蜜月期,部队与辎重都得到了刘璋的补充,《先主传》中明确记载“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第二年双方兵戎相见,刘备以突袭杀掉了蜀中精锐部队白水军都督杨怀、高沛,随即“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黄)忠、(卓)膺等进到涪,据其城”,即以扣押人质的方式占据涪城,吞并了整个白水军。而后,刘备军在攻克重镇雒城之前,刘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作为阻击部队,但是李严反而率众投降,以至于“先主军益强”。鉴于此,刘璋麾下的从事郑度献坚壁清野之策,郑度云:
左将军(按指刘备)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郑度在这里提了一句“兵不满万”,但这句记述明显与刘备军的实际情况不符。刘备本有三万余众,接连吞并白水军、受降李严绵竹诸军,除去战斗减员,规模至少可达四五万之众。若真如郑度所说的“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那么继续遣将击之即可,又何必要献上尽驱百姓、尽烧仓廪野谷的两败俱伤之策呢?以此推官渡之战,荀彧所言的“以十分居一之众”也只能证明曹军的兵力较袁军处于较大的劣势,但并非真的是数学上一比十的差距。
而陈寿在《武帝纪》中故意记载“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无外乎是有意彰显曹操本人卓越的军事能力与身为统帅的伟岸形象,这种做法在其他史书中也有类似的事例。这里再举东汉光武帝刘秀大破王莽军的昆阳之战一例:《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王莽军“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而昆阳“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兵力差距高达五十比一,后诸葛武侯作《正议》,亦提到“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的说法,不过倘若翻开东汉史官自行编纂的《东观汉纪》便可知晓,双方兵力根本没有如此恐怖的差距。
《东观汉纪》中记载“二公(按指王莽军统帅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二人)兵已五六万到,遂环昆阳城作营,围之数重”,也就是说,王莽军虽众,但围困昆阳城的其实只有先头部队五六万人,所以刘秀敢于选精兵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奔阵,一举给予王莽军当头一棒。王莽的四十万大军也因先期围城的五六万人被击破而发生了连锁的大溃败,而并非全是被刘秀的数千之众所破。所以诸如“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说法其实只是一种史官的修史惯例,是不可能当真的。
那么,投入到官渡之战的曹军到底有多少,可以通过参战将领的领兵记录与战绩进行大致推断。
史料一:“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硃灵、路招要击术……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传》)(www.daowen.com)
官渡之战于建安五年二月正式开战,曹操于正月先行征讨徐州的刘备,此时刘备部众数万人,基本是原从许都带出的朱灵、路招两支曹军及新近降服的原徐州守军构成,所以一战即溃,曹军既是尽收刘备部众,至少也有降军一到两万人。
史料二:“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于禁与乐进皆属曹营名将,二人统步、骑共五千人,并在曹操征讨徐州期间率先与袁军交战,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战绩。
史料三:“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鄄城属兖州,在今山东鄄城以北,远离豫州官渡战场。由于程昱麾下守军仅七百人,曹操打算调拨士兵两千人前往增援,虽被程昱拒绝,但可知曹军至少可调拨两千人规模的机动部队。
史料四:“太祖比年攻之(指张绣),不克。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三国志·魏书·张绣传》)
张绣驻扎于穰县(今河南邓县),为刘表看守荆州北大门。从建安二年(197)至建安四年(199),曹操屡次南下征伐张绣,但大都失利而返,即“太祖比年攻之,不克”,猜测张绣麾下有一支规模至少近万的精锐之师,后张绣于建安四年十二月官渡之战前率众投降曹操,并在随后的战事中出力甚多。
史料五:“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史料六:“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刘备徇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遂使(曹仁)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复与史涣等钞绍运车,烧其粮谷。”(《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史料七:“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先主传》)
梳理以上三条史料,钟繇自关中输送的两千匹战马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袁绍与曹操对峙官渡时遣刘备于许都以南联合黄巾军开辟第二战场,又遣将领韩荀意图切断曹军官渡粮道。刘备攻至的强县位于许都以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临颍以东的地区,按照今天的里程计算,距离许都约40公里;曹仁大破韩荀的鸡洛山则在许都以北,位于今天河南密县东北,距许都约106公里,而鸡洛山再向北约15公里便是官渡战场。曹仁率骑兵先驱刘备,后破韩荀,最后返官渡袭击袁军粮队,往返的路程多达三百余公里,这支骑兵部队极有可能是依托钟繇输送的战马组建的。陈寿在《曹仁传》中记录击破韩荀使用的文字是“大破之”而非“破之”,据此推断韩荀军数量必定不少,所以曹仁统率的骑兵部队数量也必定可观,至少可与钟繇的马匹输送数量对称,即有骑兵不少于两千人。曹仁回军官渡后,刘备再次从袁绍军返回汝南(今河南驻马店以东)联合黄巾军开辟第二战场,有众数千人,曹操派去进攻汝南的蔡阳能被刘备的黄巾军击杀,其规模至少也要有二到三千人。
需要指出的是,从常理上来说,曹操于徐州征刘备、白马杀颜良、延津击文丑等战事时率领的部队与官渡对峙时徐晃、史涣二人突袭袁军运粮军时率领的部众极有可能相互重合,即均出自官渡曹军大营内的总兵力,故均未另行计算,进攻青州袁谭的臧霸军不属官渡战场,其军队构成也是原臧霸旧部,也未计算在内。
综上,结合诸多史料对投入官渡战场的曹军进行统计:曹操于徐州俘获刘备部众一到二万人,于战前先行渡过黄河攻击袁绍的于禁、乐进军共有五千人,可增援兖州鄄城程昱的后备军两千人,受降穰县张绣的数千部众,加上曹仁的两千骑兵与蔡阳的数千部众,共三万余人。加之一直以来由曹操亲自率领,历经徐州、白马、延津等多次战事最后退于官渡大营的主力部队,能够徐州尽收刘备部众、延津击破文丑六千骑兵,粗略判断也应至少有二三万人。以上各军共计不少于六万之众,约为袁绍军的半数。
六万的曹军对阵十万袁军,能够解释裴松之质疑的诸多矛盾,也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