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可持续性成果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可持续性成果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是改善并适应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小流域最佳管理模式的完备体系也必须体现在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各项政策中,因此,各项政策的“和谐”性是实现可持续管理的核心。高西沟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是实践小流域“系统性、资源环境承载性、社会经济协调性、可持续性”综合治理管理的成功典范,对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可持续性成果

【规范要点】通过管理模式运行,可以实现小流域可持续发展,另外,基于系统工程方法构建的小流域最佳管理模式是与时俱进、开放发展、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可以适应新情况发展,并灵活发展出多种有效的模式类型。

由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最佳管理模式必须是可持续性的治理模式。它的内容包括最佳模式可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核心是改善并适应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在可持续性的体制层面上,为保证该管理模式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制度性体系。这种制度“体系”会不断的调节管理与治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状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求得治理进度的平稳,确保在发展的同时,缓和、减少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环境利益矛盾和斗争,保持和维护社会始终具备一个稳定的治理环境。

(2)从小流域功能的“和谐”属性层面上,需要指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措施、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持续性治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政府制定的政策与所建立的市场经济应能够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属性。小流域最佳管理模式的完备体系也必须体现在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各项政策中,因此,各项政策的“和谐”性是实现可持续管理的核心。

(3)从政策改进的稳定层面上,政策的稳定是小流域最佳管理模式的“基础”。若“基础”不稳,则无法满足小流域管理未来需要。这就要求最优化管理模式中,必须要有兼顾协调各方利益的法规、政策,制定并实行更高一级的资源综合治理政策,使小流域内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4)从小流域环境层面上,必须建立小流域资源环境恢复提升以及管理保护的体制,用完整的体制、制度促进资源环境承载性的提升,关键是加强小流域深化治理管理的稳定持续性,确保实现小流域内环境资源可持续性和优化配置,从根本上保障小流域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利用目标连贯性,并不断协调理顺小流域管理方式。

【案例分析】(www.daowen.com)

陕北米脂县高西沟小流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成为尊重科学规律,走因地制宜,系统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典范。

20世纪50年代以前,高西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之一,被描绘成“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造旱灾,十年九不收”的景象。

20世纪50年代初,高西沟开始在地上整修水平梯田,将水土拦住,然后在一道道沟里层层打坝,使山坡上的泥土梯级淤积,蓄排并举,提高了当地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

20世纪50年代末,高西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优化治理,开始了山、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系统治理。70年代,高西沟基本形成了“三三制”的系统治理模式,即农地、林地、草地用地结构各占总土地面积的1/3,使其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并首开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的先河。

此后,高西沟一直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目前已形成林、草、田“三二一”的生态家园式产业结构。被国家、省、市的领导和有关专家誉为“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高西沟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是实践小流域“系统性、资源环境承载性、社会经济协调性、可持续性”综合治理管理的成功典范,对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