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土流失特点及治理模式

水土流失特点及治理模式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全国坡耕地约3亿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3%,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流失量每年约15亿t,占土壤流失总量的33%。然而,风力侵蚀面积187.61万km2增加到190.67万km2,净增3.06万km2;风蚀面积仍在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沙漠化在扩展,程度在加重,水土流失整体形势严峻。

水土流失特点及治理模式

严重的水土流失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不仅恶化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对下游地区造成极大危害。从水土流失的状况看,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表1.1 我国各流域水土流失基本状况

(1)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遍布全国各地,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56.92万km2,其中,水力侵蚀161.22万km2,风力侵蚀195.70万km2。水土流失在三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农村、城市、开发区和工矿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东北黑土地区和珠江流域石漠化地区分布的面积大,后果严重,潜在危害大。

(2)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据统计,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t,主要江河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400t/(km2·a),部分区域超过3万t/(km2·a),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掉的耕地达100多万亩。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24亿t,其中,上游地区达15.6亿t。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东北黑土地区初垦时黑土层厚度为50~80cm,现已平均减少了50%,有些地方的黑土已流失殆尽,无法耕种,仅侵蚀沟扩展损失掉的耕地达720万亩。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已发展到30多万km2,而且每年还在以2%~4%的速度扩展,许多地方到了无土可流、无地可耕的境地。(www.daowen.com)

(3)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我国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多种水土流失类型,有面蚀、沟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形式。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

(4)坡耕地和侵蚀沟为主策源地,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全国坡耕地约3亿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3%,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流失量每年约15亿t,占土壤流失总量的33%。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kg粮食,流失土壤40~60kg。山丘区侵蚀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土高原区长度大于1km的侵蚀沟30万条,黑土区长度大于1km的侵蚀沟8.7万条,南方红壤区崩岗22.2万处,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滑坡20万处、泥石流沟1万余条。沟道侵蚀水土流失量约占水土流失总量的40%,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5)开发建设活动加剧水土流失,直逼生态环境承载底线。我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数据统计:在“十五”期间,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共有76810个,扰动土地面积达到5.53万km2,新增弃土弃渣总量92.1亿t,新增水土流失量9.5亿t。根据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十一五”发展规划估算,我国开发建设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将产生弃土弃渣总量100.27亿t,可能产生水土流失总量10.09亿t,分别较“十五”期间增加8.8%和6.7%。如果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开发建设活动对水土资源造成的破坏,很可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6)局部有所好转,整体状况严峻。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了11.48万km2,其中水蚀面积减少14.53万km2。水蚀面积不仅在总量上减少的幅度大,而且在强度上呈下降趋势,中度以上的水蚀面积由88万km2下降到82万km2,强度以上水蚀面积由38万km2下降到27万km2。然而,风力侵蚀面积187.61万km2增加到190.67万km2,净增3.06万km2;风蚀面积仍在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沙漠化在扩展,程度在加重,水土流失整体形势严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