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和宝船的观风向设备及其剖析

郑和宝船的观风向设备及其剖析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两是汉武帝在建造建章宫时首先使用,名为铜雀,后用在船上,称为五两。郑和船队远洋航行船上配备观风向设备是必然的。图8-51牵星板及其使用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配牵星板2套。

郑和宝船的观风向设备及其剖析

1. 绞车

绞车又称为辘轳、绞盘,是升降帆、锚、舵的重要设备。中国发明并使用辘轳很早,湖北省铜绿山出土了战国时期的辘轳轴,宋代的“三弓弩”也使用了辘轳[14]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更配有多个升降帆、锚、舵的绞车。其中,主帆绞关车关的中间直径350 mm,两头直径200 mm;首帆和尾帆绞关车关的中间直径330 mm,两头直径180 mm,车耳厚140 mm、宽360 mm、高5 300 mm;起锚绞关车关的中间直径330 mm,两头直径180 mm,车耳厚140 mm、宽360 mm、高5 400 mm;升降舵绞关车关的中间直径220 mm,两头直径180 mm,车耳厚140 mm、宽360 mm、高5 300 mm。如图8-44所示。

2. 观风向设备——五两

船舶在航行当中必须注意风向,特别是靠帆航行,因此中国古船上发明使用了观风向的设备。

图8-45 明代《武备志》中苍山船的观风向设备

明何汝宾《兵书》写道:“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重旗,取羽系其巅,立军营中。”明茅元仪《武备志》中亦有记载,如图8-45所示。郭璞《江赋》载有:“气氛梫于清旭,觇五两之动静。”(收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舟部四》)

唐李白《送崔氏昆弟之金陵》有“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的诗句。

宋徐兢出使高丽,他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写道:“立竿以鸟羽候风所向,谓之五两。”

郑和船队远洋航行船上配备观风向设备是必然的。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主桅上配有五两。

3. 测深锤与托

水深的多少直接影响船舶能否航行通过,同时水底土质情况直接影响是否适合抛锚。

托是用绳子将测深锤(图8-46、图8-47)拴住,每隔一托长度(《东西洋考》卷九:“《方言》谓,长如两手分开者为一托。”[15])系一布条,将测深锤丢入水中,然后再拉上绳子就可计算出水深。

图8-46 南京出土的明代测深锤 

图8-47 清代的测深锤

《海国闻见录》记有:“用绳驼探水,深浅若干。驼底带蜡油,以粘探沙泥。”测深锤底部涂有蜡油,接触海底看泥沙黏结情况,决定是否适合抛锚还是下碇。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配明代测深锤2只。

4. 罗盘

中国发明指南设备很早,相传黄帝大战蚩尤迷路靠指南设备才摆脱险境,汉代发明了指南车,到了北宋已经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指南设备。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最为善。”书中还记载了缕悬式,虽然缕悬式沈括认为最好,但后世广为应用的则是水浮针法。成书于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萍洲可谈》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有:“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16]

明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记有:“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17]《两种海道针经》载:“(下针法)安罗经,下指南,须从乾宫下。盖乾宫者乃二十四向之首,夫乾者天之性情,故下针必以是为先。庶针定向,不至浮沉。”指南针对于船舶海上航行非常重要,《西洋朝贡典录》记有:“谚曰:‘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明代文献也载有:“舵失针迷,如坐积薪而待燃。”因此,每次出航使用指南针之前先祷念“祝针神文”。

复原的郑和宝船配水浮式指南针2个,如图8-48所示。

图8-48 复原的水浮式指南针

5. 焚香计时

中国早在周朝就发明了滴漏计时,元代詹希元发明了沙漏,明代下西洋时主要以焚香计时,也可能配有沙漏,时间单位以“更”来计算。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配香炉、沙漏各2只。

6.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最早最详尽的连接亚非海上航行海图,原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如图8-49所示,载于明茅元仪的《武备志》[18]

图8-49 《郑和航海图》(部分)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配航海图一套。

7. 过洋牵星图

过洋牵星图是郑和下西洋时天文航海的观测图。明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有部分记载。如图8-50所示。

图8-50 过洋牵星图(锡兰山回苏门答腊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配过洋牵星图1套。

8. 牵星板(www.daowen.com)

牵星板是过洋牵星时使用的观测工具,共12块,如图8-51所示。

图8-51 牵星板及其使用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配牵星板2套。如图8-52所示,牵星板用优质的乌木制成,共12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1块每边长约24 cm,以下每块边长递减2 cm,最小的1块每边长约2 cm。

图8-52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的牵星板图(俯视图)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上,罗盘、《郑和航海图》、过洋牵星图、牵星板、焚香计时香炉均放置于针房。

综上所述,郑和宝船之所以在下西洋航行时能够安全往返,不仅因为先进的造船工艺造就了它坚固的船体结构,同样重要的是它还配备有上述诸多舾装设备,再加上古人娴熟的航海技术,这才成就了伟大的郑和远航。

【注释】

[1]巩珍:《西洋番国志》,向达校注,中华书局,2004,第6页。

[2]同上书,第56页。

[3]同上书,第53页。

[4]张燮:《东西洋考》,谢方点校,中华书局,2000,第170-179页。

[5]王先谦:《释名疏正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80页。

[6]《中国兵书集成》第3-5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第482页。

[7]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85,第3418页。

[8]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第219-220页。

[9]王先谦:《释名疏正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80页。

[10]沈括:《梦溪笔谈》,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第233页。

[11]《二十五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第5页。

[12]宋应星:《天工开物》,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第264、268页。

[13]宋应星:《天工开物》,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第268页。

[14]《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第258-261页。

[15]张燮:《东西洋考》,谢方点校,中华书局,2000,第170-179页。

[16]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半洋焦条,影印本,故宫博物院,1931。

[17]巩珍:《西洋番国志》,向达校注,中华书局,2004,第5页。

[18]茅元仪:《武备志》第二十二册,华世出版社,1984,第10180-102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