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洋利器郑和宝船桅的技术剖析

跨洋利器郑和宝船桅的技术剖析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8-25明代《武备志》开浪船的桅杆明代何汝宾《兵录》、沈启《南船记》、李昭祥《龙江船厂志》、茅元仪《武备志》,以及《船政》等书籍都有关于桅及桅的用材的记载。中国古画绘出桅的作品是很多的,例如敦煌第45窟唐代壁画、北宋《江天楼阁图》、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及其后大量画作都绘出了桅。

跨洋利器郑和宝船桅的技术剖析

1. 文献文物考证

桅主要用于挂帆,也可张挂航行信号标示用材等。自从人类使用帆以后就出现了桅杆。

桅,又名樯。东汉刘熙《释名·释船》:“其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巍高貌也。[9]”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可倒桅的记载:“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10]

宋史·丰稷传》:“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折,舟几覆。”[1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树中桅之位折中过前,二位头桅又前丈余”“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12]。如图8-25所示。

图8-25 明代《武备志》开浪船的桅杆

明代何汝宾《兵录》、沈启《南船记》、李昭祥《龙江船厂志》、茅元仪《武备志》,以及《船政》等书籍都有关于桅及桅的用材的记载。

中国古画绘出桅的作品是很多的,例如敦煌第45窟唐代壁画、北宋《江天楼阁图》、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图8-2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及其后大量画作(图8-27)都绘出了桅。在近代的摄影作品中也常见到,如图8-28所示。

图8-26 北宋郭中恕《雪霁江行图》中可倒桅

图8-27 清代康熙南巡图》中的桅 

图8-28 近代天津码头上河北民船桅杆林立

出土文物也发现了古代木船上的桅座或者残桅(图8-29),如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宁波出土的宋代海船(图8-30)、蓬莱出土的明代一号、二号古船(图8-31)、浙江象山明代古船、山东梁山出土的明初军用运输船等。

图8-29 1973年江苏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上有桅座(www.daowen.com)

图8-30 宁波出土的宋代海船上的中桅桅座

图8-31 蓬莱二号古船上的桅座和舱壁

2. 复原设计

复原设计的郑和宝船中,全船从首自尾共有9根桅杆,依次编号为1—9桅。第1桅位于首楼中前部,桅杆高23.8 m,下端直径0.45 m,上端直径0.2 m;第2、3桅位置靠后一些,设在首楼左右两舷,桅杆高42.6 m,下端直径0.9 m,上端直径0.38 m;第4桅位于主甲板,桅杆高63 m,下端直径1 m,上端直径0.55 m;第5桅是主桅,设在船中靠前,桅杆高68.6 m,下端直径1.2 m,上端直径0.7 m;第6桅高63 m,下端直径1 m,上端直径0.55 m;第7、8桅高44.5 m,下端直径0.9 m,上端直径0.38 m;第9桅设在船尾靠左舷,桅杆高32.8 m,下端直径0.45 m,上端直径0.2 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