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其航迹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外航海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郑和船队经过海域主要为南海北部和西部,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北部和西部。所以,在分析和研究郑和船的航速之前,非常有必要弄清楚分析这些海域的风浪流情况。
2. 南海海域风浪流情况
(1)南海风速
郑和船队春季从福建长乐出发,春季是整个海区风场为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趋势,在东北部海区有一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减小的舌状高峰区,其中,7 m/s以上的风速区覆盖了南海北部大部分海域,为春季最大风速区。而在10°N、110°E附近也有范围较大的7 m/s以上的次大风速区。除此以外的大部分海域风速均在6 m/s左右,特别是中部海域,风速分布极均匀,基本为6~7 m/s。夏季与春季不同,表现为南强北弱,风速区间与春季相同,秋季风场与春季相似,冬季的分布仍表现为北部大,南部小的分布趋势,并且几乎整个海区均达到全年度额最大值。[1]
此外,南海海域的极值风速也是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其25、50、100年重现期的10分钟平均风速见表7-1[2]。
表7-1 南海海域25、50、100年重现期的10分钟平均极值风速 (单位:m/s)
由表可见,北部区块极值风速较大,25年一遇的极值风速达37.7 m/s,相当于12级台风,不过,从郑和航线看来,船队多数时间是在靠陆地的遮蔽或近海航行,这样可最大程度地避免高风速对船队的影响。
(2)南海浪级
浪级常用有效波高来衡量,陈顺楠等的研究①对分析南海浪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南海东部海域最大有效波高见表7-2。
表7-2 南海东部海域最大有效波高 (单位:m)
此外,南海的平均浪高与印度洋海域有类似之处,详见下文印度洋浪高论述。
3. 南海海面表层流速(www.daowen.com)
陈顺楠等对“南海东部海域有效波高的研究”给出南海表层最大水流速度的参考值见表7-3。
表7-3 南海海面最大流速 (单位:cm/s)
4. 印度洋海域风浪流情况[3]
(1)印度洋风速
11月至翌年3月东北季风期间,北印度洋一般平均风速为4~8 m/s,12月份较大,为6~9 m/s;1月份次之,为4~8 m/s,≥6级大风频率各处不同,一般为1%~20%,12月份和1月份频率最大,部分海区可大20%左右。
5—9月西南季风期间的平均风速比东北季风时期为大,一般为5~12 m/s;7月份最大,为5~15 m/s,≥6级大风的频率一般为3%~50%;4月和10月为季风过渡区,风向不稳定,风速不大,4月份平均风速为3~6 m/s,≥6级大风的频率小于5%;10月份平均风速为4~7 m/s,≥6级大风的频率小于10%。
(2)印度洋平均浪高
从11月份到翌年3月份,整个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向风浪,此时平均浪高为0.7~1.5 m,最大浪高在5 m以下;4月和10月为过渡月份,平均浪高为0.5~1.0 m,最大浪高为1.0~2.5 m;5—9月为西南季风时期,是北印度洋海区海浪强盛的时期,平均浪高为1.0~3.0 m,最大浪高为2.0~8.0 m。
(3)印度洋涌浪场特点
东北季风时期,平均涌高为1.1~2.5 m,最大涌高一般在1.5~4.0 m之间;季风转换期,平均涌高为1.0~2.0 m,最大涌高为1.5~3.5 m;西南季风时期,平均涌高为1.5~4.0 m,最大涌高一般在2.5~5.0 m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