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和宝船技术剖析:跨洋利器的成果分析

郑和宝船技术剖析:跨洋利器的成果分析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初期,古代造船技术和工艺到达巅峰,而之后的海禁使得发达的中国造船业迅速衰败下来。远洋航行的船舶采用底尖上阔、首昂尾高的船型,并配有土石压载。中国古船的龙骨通常由主龙骨、尾龙骨和首柱三段构成。龙骨补强材首见于出土的元末明初蓬莱一号古船。在舱壁板与壳板的交界处设有舱壁肋骨或局部肋骨。中国古船的壳板横向的连接缝多是平接与搭接混合使用,纵向则采用“斜角同口”“滑肩同口”和“直角同口”等方法。

郑和宝船技术剖析:跨洋利器的成果分析

明代初期,古代造船技术和工艺到达巅峰,而之后的海禁使得发达的中国造船业迅速衰败下来。明代木帆船的建造技术既继承了之前诸代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形成中国帆船的如下特色:

中国古帆船总体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远洋航行的船舶采用底尖上阔、首昂尾高的船型,并配有土石压载。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粮储器杖,置之簧版下”,《明史·兵志》中写道“其制上下三层,下实土石,上为战场,中寝处”。在土石或货物压载的上面架上纵梁可以铺上“簧版”即木铺板,上面可以供人休息。

中国古船的龙骨通常由主龙骨、尾龙骨和首柱三段构成。其连接处选在弯矩较小的部位,为了保证连接节点处的结构强度,通常是在龙骨的端接部位设置龙骨补强材。龙骨补强材置于龙骨端接处上方、用铁钉与龙骨钉连、在端接处附近设置横舱壁,通常跨搭端接处前后3个舱壁。龙骨补强材首见于出土的元末明初蓬莱一号古船。

中国木船主要是由多而密的舱壁来支持船体结构,提供足够的强度,这些舱壁为水密舱壁,一般在舱壁下方留有流水孔,平时用木塞或麻棉布类堵上,保证舱壁水密。当舱内有少量积水时,水可以经流水孔流至舱内的最低处,以便于排除积水。同时,水密舱壁也提高了船舶的破舱稳性。在舱壁板与壳板的交界处设有舱壁肋骨或局部肋骨。船中以前的肋骨都装在壁板之后,船中以后的肋骨又都装在壁板之前,从而有利于舱壁板的固定和全船的整体刚性。(www.daowen.com)

中国古船的壳板横向的连接缝多是平接与搭接混合使用,纵向则采用“斜角同口”“滑肩同口”和“直角同口”等方法。在元末明初还出现了双头钩子同口和带榫头的钩子同口,以尽量减少端缝处在连接强度上的削弱。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古船来看,外板板列的端接缝均选在横舱壁处,以舱壁对外板板列的强力支撑来增强接缝处的连接强度。

壳板的钉连技术在唐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壳板在连接部位以木榫榫合,并塞入麻丝捻料,还加以铁钉。铁钉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铲钉、方钉、枣核钉、爬头钉、扁头钉,适合不同连接结构的钉连。其中最为重要、最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由战国时代铁箍拼连技术发展而来的挂锔或称锔钉。以泉州宋船发现的锔钉为例,其长约500 mm、宽50 mm、厚6 mm,锔钉上有4个孔钉在舱壁上,下端折成直角,用以钩住外板。水密的横舱壁即用挂锔连接外板,不但起到使横舱壁支撑外板的作用,而且严格限制了横舱壁的位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