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郑和宝船技术剖析

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郑和宝船技术剖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建设宝船厂遗址公园。这34处“基础”的形状略有差异,多数呈长方形,长约10米许,宽约3米许。这许多“基础”之间隔,近者不足1米,最远的相隔30米。他认为下述6项文物对研究郑和宝船是至为重要的。根据对第六作塘所测量的长宽数据和用地钉加固了的基础,结合上述出土文物,可形成以下两点认识:第一,南京宝船厂遗址确是造船厂遗址,这里是可以方便地建造大型船舶的。

为了纪念郑和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建设宝船厂遗址公园。为了配合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自2003年8月至2004年7月,对遗址中现存的第四、五、六3个作塘中的第六作塘(造船坞)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成果十分丰富[8]

据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实测,第六作塘的横截面呈倒梯形:上口宽44米,下底宽12~15米。两个作塘间的堤岸也呈梯形:上宽约33米,下宽约60米。这当然是目前的数据,是经过600年淤积的结果。当年的作塘其上口或可能远大于44米,下底也会大于15米。排除积水后的第六作塘如图2-5所示。

图2-5 排除积水后的第六作塘

第六作塘底部为松软的淤泥,在这里发现有34处造船“基础”遗迹。每处“基础”都密集地打下直径8~12厘米的木桩(或称地钉),打入生土层约1.2米。这34处“基础”的形状略有差异,多数呈长方形,长约10米许,宽约3米许。站在岸上观察,每处“基础”打木桩百多只。这许多“基础”之间隔,近者不足1米,最远的相隔30米。在船坞底部中心线处,用密集的地钉构成34处“基础”,有相当强的承重能力可以在上面铺墩造船,其中的两处“基础”,如图2-6所示。

图2-6 第六作塘的“基础”工程

席龙飞先生在2003—2004年曾多次到该遗址参观考察,并曾出席该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专家评审会议,参观过从遗址发掘出的千余件文物中的大部分。他认为下述6项文物对研究郑和宝船是至为重要的。

(1)在作塘内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木板,更有长度分别为11米和10.1米的两根舵杆:上端截面呈方形并有2个斜穿方孔,用以装舵柄;下端是扁形,有3个长方形浅槽,这当是用以安装舵叶的。

(2)发掘到相当数量的铁制工具,如斧、锯、凿、锉、钻、锥、刀等,木制的木槌、木桨、夯、刮刀等工具,长钉、短钉、枣核钉、钯钉等各式铁钉。

(3)遗址公园施工过程中,在已被填埋的部分出土了高为1.5米的四爪铁锚,上下各有1只铁环。其制式与明代以来流行的四爪铁锚颇为一致。

(4)发掘出大量棕绳,直径从1.5厘米到11厘米不等。粗棕绳由上百股细小棕索绞合而成,坚固致密。(www.daowen.com)

(5)发掘出数个当年施工中尚未用完的由桐油石灰糅合而成的油泥坨。水密捻缝技术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的一项发明,以一份桐油和二份石灰相糅合,再用一份黄麻,充填木板的缝隙,水密的效果十分了得。油泥坨的发现最能确证这里是造船遗址。

(6)发掘出近百枚经打制而成的直径为3~12厘米的石球,这可视为石炮弹。

根据对第六作塘所测量的长宽数据和用地钉加固了的基础,结合上述出土文物,可形成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南京宝船厂遗址确是造船厂遗址,这里是可以方便地建造大型船舶的。当船舶造好之后,将作塘灌满江水,凿开与长江相邻的“坞门”,船舶即可驶进长江。

第二,根据第六作塘现在的宽度,此处似难以建造宽18丈的大型宝船。如果计及600年前未淤积的状况,是否能在第六作塘建造宽18丈的船尚需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周世德先生曾展示过大型的宝船厂遗址地图,7个作塘中的第七作塘最宽最大。宝船厂是明永乐年间专为建造下西洋的宝船而建设的,因此可以确信,在此厂是能够建造长44丈4尺、宽18丈的大型宝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