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郑和作为舟师的统帅,建立空前庞大的远航船队。
船队中,二号宝船长37丈、宽15丈,大号宝船的尺度又增大两成:长44丈4尺、宽18丈。根据在福州出土的一把雕花木尺,可确定明代的1尺=0.283 m,则大号宝船的主要要素为[1]:
总长LOA=444×0.283=125.6 m;
水线长LWL=125.6÷1.172=107.1 m;
总宽Bmax=180×0.283=50.94 m;
型宽B=Bmax÷1.06=48.06 m;
型深D=16.0 m,吃水T=8.0 m;
方形系数CB=0.43(与泉州古船相同);(www.daowen.com)
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的第一次远航,动用船只200多艘,大型的和中型的宝船就有62艘。“建造这种超大型船舶,并不仅仅是为了显中国的富强,主要是为了适应装载下西洋应用物资和海外贸易货物的需要。当时的海外贸易是由国家垄断的,并且主要由郑和下西洋船队来进行的。以一支船队来负担一个富强的大国与众多海外国家的贸易,其海洋货运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2]
第二,“郑和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的海上航路,形成了多点交叉的综合性的海上丝绸之路网络”[3]。
为了便于运输、仓储和贸易往来,郑和船队以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和古里为四大交通中心站。此外,航行实践中还形成了两个贸易基地,一是东南亚的满剌加,另一个是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在这些中心站和贸易基地,建立齐整的仓库,其排栅有如城垣。将采购的大宗货物暂存其间,用稍小的船舶建立分舟分运各国。将采购的番货贮存其间,可使船舶能多次往返于各贸易国与基地之间。这就能确保船队返航时都能满载而归。
第三,继承宋元以来前代航海的成就,再经郑和船队船员几十年远航实践的积累,绘成代表当时世界上最高航海技术成就的航海图。
此图被收入茅元仪所辑《武备志》第二四〇卷而得以传世。这就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省称《郑和航海图》。该图“显示了明代的远洋航行已达到运用海洋知识和多种航海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图上所表示的各种导航目标、针路注记,构成了陆标定位数据;图上的牵星图构成了天文定位数据。针路注记中的深度、底质主注成为测深定位的依据”。总之,“《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航海图集”[4]。
郑和七下西洋,以其船队的庞大严整、航线的悬远广袤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