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由于经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发生的持久或相对持久的适应性行为变化。学习对于每个人而言是无处不在的,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从环境、他人、自我中不断地总结改变。学习是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地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学习是一种既古老而又永恒的现象。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研究角度,也形成各种不同的学习观,纵观古今中外学者关于学习概念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十种:一是说文解字说。在我国古代,学与习是分开讲的。《辞源》指出,“学”乃“仿效”也,通过观察、模仿、复制、内化来获得知识;“习”乃“复习”“练习”也,即是复习巩固来提升个体的能力,以便能够适应现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早把学与习联系起来的是孔子,《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又曰:“鹰仍学习”。这就是学习一词的由来。二是行为变化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的过程”。三是经验获得—行为变化说。《教师百科辞典》认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四是信息加工说。信息论学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吸取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与评价得知正确与否的整体过程。”五是学习功能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学习解释为“从阅读、听讲、研究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六是学习认识说。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个体掌握人类社会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七是学习活动说。军队学者朱兆民认为,“学习是在师授、书授(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下,个体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八是学习“求知”说。谢德民在《论学习》中指出:“学习的定义用最一般、最简单、最本质的表述是求知。”九是学习“效应”说。学习说研究者寇清云认为,“学习过程是产生效应的过程”。十是学习“内化”说。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认为学习是“客观世界在主体中内化并使主体发展的过程”。上述十种学习观各有其合理的方面,为我们充分认识学习的本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发。(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