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境内耕地大部分耕层浅、粘、瘦,耕性差,肥力低,作物广种薄收。从20世纪50年代起,融水大抓兴修水利和积肥工作,在缺水、少水的地方修筑水库、塘坝,建造电灌、水泵、内燃机站等提水工程,开挖水渠引水灌溉。至1980年底,全县共修大小水库31处,塘坝126处,开挖引水工程16948处,建电灌站38个,内燃机抽水设备272台套,水轮泵站40个,总计可灌水田190286亩。融水各地还根据1980年土壤普查结果进行分类改良,对速效钾含量低于501APV的152458亩水稻田,采取稻草还田和增施钾肥改良。
1982年,全县推广应用钾肥面积33213亩,增产稻谷106万公斤,平均每亩增产32公斤。对酸性稻田使用石灰中和,提高养分。1982年,白云公社邦阳村在1135亩酸性稻田上,每亩施石灰40~75公斤改良,平均亩增61.5公斤。对于碳酸盐渍性低产稻田,采取停施石灰,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料改良。1983年,永乐公社在9840亩石灰性低产稻田上停用石灰438万公斤,节约投资5.84万元,稻谷增收40.34万公斤。土壤测定pH值下降0.2~0.5,土壤理化形状得到了改善。酸性稻田和石灰性低产田的改良均获得地区农业局科技改进成果奖。1983年后,融水应用土壤普查成果搞配方施肥试验示范,取得比较明显的增产效果。1982年进行中低产田改良,1990年被列为自治区、柳州地区改造中低产田重点县,以永乐乡作为中低产田改良示范点,永乐、和睦、融水等乡镇的17个村公所8830户的农田为中低产田改良区。通过种植冬季绿肥,稻草还田、机耕(或改一犁二耙为二犁三耙),施效微肥硫酸锌和优化配方施肥等生物、机械、化学工程措施,1989年改良中低产田14016亩,早稻平均每亩增89.6公斤,晚稻每亩增37.2公斤;1990年70379亩,早稻平均每亩增39公斤,晚稻28.5公斤。1990年以后,县土肥站把中低产田改良列为主要业务,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综合解决。经过5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1991年,改良面积3.41万亩,平均亩产368公斤。1994年,全县改良面积为3.86万亩,平均亩产401公斤,比未改良稻田亩增25.2公斤,增产6.7%。1995年,全县改良面积达5.65万亩,平均亩产398公斤,比非改良区同类稻田亩增43公斤,增产12%。1995—1997年,自治县农业局土肥站指导农户对县内2万多公顷中低产水田进行综合技术应用的改良示范,全县三年改造中低产水田2.03万公顷。(www.daowen.com)
融水永乐乡水稻吨粮田示范基地(融水史志办供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