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立卫生机构体系。医疗机构有融水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融水县人民医院其前身为融县卫生院。1949年12月县政府接管,当时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52年11月逐步建立了县、区、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县里设有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皮防站、药检所,还有一所民族卫生学校,19个乡镇都有卫生院,有乡村医生,村有卫生员。1953年,全县共有各类医务人员52人,其中西医师2人,全县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1.04人。1955年,县卫生院新建病房600平方米,内设手术室及产房。1966年,县卫生院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扩大到2500平方米,设内儿童、外妇科两个病区,医务人员67人。
1952年,首批建立三防、永乐、白云卫生院。1960年,有乡镇卫生院15所,有医务人员53人。1970年,乡镇卫生院发展到17所,有干部职工311人,其中医务人员296人。
二是卫生防疫工作得到加强。卫生防疫的着重点放在消灭血吸虫病、扑灭疟疾开展卫生防疫和计划生育等工作上。1955年,全县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血防干部和疫区群众迅速查清了病害范围,共检查病人3.34万人次,免费治愈了441个病人。
1955年,山区疟疾发病率高达119.8%,致使大批社员卧床不起,严重影响了生产。当时,组织了民族卫生工作队深入全县广大病区,发动群众抗疟灭蚊,终于在1969年将发病率下降到1.9%。1975年疟疾大流行,发病率高达39.6%。县委和县政府及时组织有防疫工作者、医务人员、“赤脚医生”、卫生员、抗疟员参加的灭疟队伍3701人,经过3年奋战,根治了10.8万人,喷洒灭蚊面积达1746.7万平方米。1978年底,疟疾发病率下降到5.6%。(www.daowen.com)
三是免疫普及。1972年建立了皮防站,使麻风病患者得到及时的隔离治疗,当年发现病人33人例,全部给予治疗,打破了千百年来认为麻风是不治之症的神话。1977年,全县实行计划免疫普及儿童基础免疫卡,免疫率达87%以上;没有发生小儿麻痹症和百喉症,麻疹发病率下降。
随着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医院设备的逐步配备,人民的健康有了良好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