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化开发与训练

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化开发与训练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求学生在修完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必须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习。美国因其测评体系的完善,同时又极度重视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1994 年开始,澳大利亚在全国大规模推行“KC教育”,从中配合澳大利亚多项的职业教育改革,在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化开发与训练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出与发展

(一)德国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

1972 年,德国著名学者梅腾斯首次在《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 (survey of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flexibility)这一递交欧盟研究报告中,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并将“核心能力”解读为“是一种进入不可预测而又日益繁杂的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世界变革的策略”。其后,梅腾斯在1974 年发表的《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 中又对“核心能力”这一新概念做出了详细而又系统的论述。他指出,“核心能力”是除了具体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外的技能,是一种“可携带、跨专业”的能力。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德国加快了对人才能力方面的培养,除了专业能力的培养外,还强调了社会与方法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能力+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内容,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双元制”的培养模式,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得以腾飞,领先世界。

(二)英国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是其职业教育改革重点,许多英国高等院校对此十分重视,同时也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去。要求学生在修完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必须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习。1990 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十六至十九岁核心技能》 与《共同学习成果:国家职业资格与高级和高级补充水平中的核心技能》 报告,其中前者指出,核心能力将会明确列入到16—19 周岁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后者的发布则使得核心能力与普通资格证书得以顺利对接,从而实现了对普通教育16—19 周岁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20 世纪80 年代起,英国就在国家NVQ(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中实施包括与人交流、合作协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数字应用6 项核心能力的培训与认证。随后,在近20 年的不断发展中,英国逐渐形成了极为完善的核心能力培训与认证系统。如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三个互相支持和补充的体系,即Key Skills体系(为就业服务的核心能力体系);NVQ体系和GNVQ体系(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通用资格证书体系)。而核心能力的开发则是NVQ大体系的基础,它有一套独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

(三)美国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在美国被称为 “必须 (必备)技能”,美国劳工部在SCANS(Secretary's Commission for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这一发表的报告中,提出每一位进入劳动市场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五方面关键技能包括:(1)学习技能,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监测、评价自身的学习活动。(2)思考技能,要求学生能自我思考,作出自我判断,从而解决问题,实现个人目标。(3)交流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在设定的不同场景中自如地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能自行进行交流场景的设计、实施与评价。(4)技术技能,要求学生能在信息万变的社会中,了解、选择、使用与评价各种技术,同时也能在不同工作中应用各种技术的技能。(5)人际交往技能,要求学生在各种场景中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并且能与人在工作中有效合作。而《关于美国2000 年的报告》 又进一步提出,劳动者为提高自身的能力,应对繁杂的社会,适应明天的发展,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与此同时,也要拥有五种基础能力。三个基本素质,即基本素质(包括听、说、读、写、算)、道德素质、思维三项。五个基本能力,则包括:获得、利用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利用、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系统分析、归纳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交际)的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美国因其测评体系的完善,同时又极度重视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1966 年,美国成立了NOCTI(National Occupational Competency Testing Institute,全美职业技能测评协会)。该协会通过对十多个行业进行为期几十年的研究以及多方面的论证,最终决定,16 大类的职业上岗技能测评得以通过并进行后续开展。其中,包括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及思辨能力,领导、管理与团队工作能力,就业能力,道德与法律责任,统筹、系统分析规划能力,身体健康与保护环境8 项“软技能”测评。此8 项就业基本技能,也是《关于美国2000 年的报告》 中所提出的三项基本素质与五种基础能力的具体体现。目前,该技能测试已在美国49 州中获得广泛采用,而49 州中有30 多个州把其作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毕业所必须达到的指标之一。随着协会影响力在国际中的日益增强,还会为韩国、法国以及一些南美洲国家提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

(四)澳大利亚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

1990 年开始,澳大利亚开展了“KC教育”(Key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计划,这是一项针对澳大利亚的全国性教育改革实验计划。1992 年,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与职业教育暨就业培训部联合发布“关键能力”报告,指出青年在未来进入社会工作中要想有效地参与不同的工作就必须具备8 项关键能力,分别为:(1)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2)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3)沟通与交流的能力;(4)解决问题的能力;(5)合作协作——在团体中工作的能力;(6)数字应用能力;(7)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8)运用科技、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从1994 年开始,澳大利亚在全国大规模推行“KC教育”,从中配合澳大利亚多项的职业教育改革,在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中国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

在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方面,1998 年,我国就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与认证体系有关推广与开发的相关内容写进了《国家技能振兴战略》 中。2000 年起,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就开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体系研发。在相关专家多年努力钻研下,最终在2004 年完成了包括认证标准与教材的整个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与前期试点工作。同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从全国组织了一批人数多达80 余人的专家,全面开展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对研发工作给予一定的指导,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选出32 名相关专家,并组成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委员会核心能力专业委员会”。直至2004 年年底,李怀康研究员亲自主持并完成了相关鉴定工作。2007 年5 月,童山东教授与李怀康研究员联合全国将近百名的专家、教授、学者等合编了职业核心能力的系列教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与培养上也已颇为完善。从德国首次提出“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开始,各国纷纷对其展开研究,成果喜人。德国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行动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加之立法的保障完成整套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英国则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模式。美国重视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侧面上促进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测评体系完善并为其他国家提供职业技能测评支持。澳大利亚则结合国情实施了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计划,开发了就业技能框架内容的同时提出核心技能框架,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得以充分实施。而新加坡成立专门的部门,启动“新加坡劳动力技能资格系统”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拉开了序幕。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加深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经济越发展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越明显,核心能力对职业活动的意义,就像树苗需要雨露的滋润一样普通,一样重要。对于职业人、企业和学校,它分别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对于职业人来说,掌握好核心能力,能帮助其在职业生涯中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的迁徙,帮助劳动者在工作中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处理突发问题、积极的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同时,也是一个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帮助其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有较好的职业核心能力,能帮助其在变化的职业环境中更好的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的职业和更复杂技能岗位的要求。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个人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成功的能力、基础能力,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其重要性日益彰显。

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怎样提升员工的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日益激烈、讲求创新的“互联网+”市场竞争条件下,无论在什么行业,核心能力与其他知识和技能一样都是企业赖以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在经济竞争中,开发员工的“智能”,能提高工作绩效,提高企业效益,是增加利润的基础。事实上,不少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十分注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和核心能力的素质,在企业的内部培训中,除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外,不少企业越来越重视关键能力的培训。

对学校来说,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在就业之前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为自己满意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础。

因此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三、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定义与特征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在国外的研究中,通常把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种,具体如图1-1 所示。

图1-1 职业能力组成

专业能力指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基于从业者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个人一定生理与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所从事职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对应特定的职业,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职业能力,因此职业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应用上也是相对狭隘的。

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它特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与合理性。

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它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发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

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法直接联系,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依然存在,因此这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它不依赖于职业而存在,学者们通常把它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我国学者李怀康认为,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的重要因素。(www.daowen.com)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既是密切相关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在范围上,与专业能力相比较,职业核心能力的适用范围较广。每个具体的行业、岗位,都有特定的专业能力相对应,因此它的种类多,然而适用范围却比较窄。而每个行业和岗位都存在普遍适用的一些特定能力,数量上比专业能力要少,但适用范围上却要比它广,这也就是大至每个行业,小至每个岗位,乃至于细化到每个人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

2.在表现形式上,职业核心能力是隐性的,它不像专业能力,可以通过某一行业或者某一职业所需要应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表现出来。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人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内化、沉淀、升华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处于专业能力体系的内隐状态。

3.在培养方式上,职业核心能力很难归类于某一学科或者某一专业,也不是单一的课程或技能训练,它不像专业能力,在某些方面可以通过短期有针对性的培训而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特定的岗位上加以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是要在长期的学习或工作中,个人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思维、价值、行为规范、处事方式在工作中的升华。

当然,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核心能力是专业能力形成和应用的条件,前者是后者构成的最基础和隐性的那一部分。同时专业能力的拓展与延伸又能反作用于职业核心能力,使其得以提升和完善。因此,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当中,对于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必须有所侧重,避免混淆,以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研究中,有学者把其分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两种,主要是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进行分类。具体内容如图1-2 所示。

图1-2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

(一)职业方法能力

职业方法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手段、方式、方法等,去解决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作为一种辅助性能力而存在的,主要包括三方面: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数字应用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构成的关键。无论是学生在校教育阶段的顺利完成学业,还是工作后进一步接受教育,自我学习能力对学生进一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意味着学习者拥有系统观察、分析与质疑的能力,以及对新知识和新技能保有好奇心并热衷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高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学生要学会自我学习,形成批判反思的习惯。学校学习的几年时间里,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对专业有更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汲取知识、获得技能,关键要看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除了学校规定的语文英语、计算机、政治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外,为了对将来的工作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应该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学校没有纳入专业设置但又与将来工作息息相关的通识课程。学习能力在学生知识方面表现在,知道如何学习,用相对少的时间,积累相对多的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学习技巧和策略获取新知识。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要拥有批判精神,对教师所教要学会思考,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扩充自身知识库。

其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纸上谈兵是不足以应付实际工作的,还必须学会实际的动手能力。必须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学习能力不仅表现在知识的获得上,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习得与应用。

2.信息处理能力。广义上指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应用、传递等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不单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更多的是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定义,确定搜索范围,并运用询问法、阅读法以及电子手段等进行搜索。二是整理信息能力,即对搜索到的信息内容进行选择、收集、辨析,同时整理并保存。三是传递信息能力,对整理的信息通过书面或口语的方式进行传递,或者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电子手段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传输。四是展示信息的能力,即用图文图表等对信息进行展示,或者用演说传递信息,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等辅助展示信息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展示,以期达到教学目的。

3.数字应用能力。是指根据实际工作和生活需要,运用数字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获取数据,读懂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具体包括:从不同信息源获取相关数据信息;读懂图表上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编制统计图统计表、坐标图、示意图、流程图;选取适当的方法展示信息和计算出来的结果等。数字应用能力是工作和生活上最基本、最实用的能力。

(二)职业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能力,可以借以构建个人社会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服务。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与人交流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是指个体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和意见、观点等方面采用有效且适当的方法与对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本领。概括来说可以从四方面进行界定:交流的对象、交流的目的、交流的方式、交流的手段。提高沟通能力,无非是两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善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或准确恰当的用词表达情感,借助询问、重复他人的谈话等倾听技巧来弄明白他人的意思和鼓励他人发言;善于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对己、对他人、对情景有很明确的认知,明确自己的沟通目标、善于体察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渴望理解和被理解,强烈希望通过沟通交流影响他人的动机;能以“双赢”为导向,建立或利用内外部的协作关系或联系,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同有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2.与人合作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别人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1)正确认识自我,尊重关爱他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部分人有可能是自我中心者,也有部分人可能有着自卑、懦弱、蛮横、自大等等不同性格。这些人有可能与人合作的能力稍显薄弱,不能正确处理自身人际关系等。作为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不欺负弱小,尊重关爱他人;同时,性格懦弱者也应该作出自省,充分认识自身缺点,并尽量克服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恐惧,进而完善自我。(2)对他人的做法与观点等持正确的态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事情有可能不同的人持有不同观点,与人合作必须接纳别人观点,取长补短,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加完美。当然,别人意见或观点与自己相矛盾时,也不应该横加指责,而应委婉表达劝说。(3)学会宽容、忍耐、谦虚礼让等做人美德。具有较强合作能力的人,是会倾听别人意见、凡事宽容忍耐的人。

3.解决问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专业技术工作中,有必要强调利用自身的认知与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中的跨学科性质的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职业活动中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有学者们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三部分:预见力,决策力和执行力。(1)预见力:即根据信息进行结果导向的预见能力(假设结果导向)。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如何解决问题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资源上都不允许调查完所有情况后再拿出解答。如果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只用很少信息就能找到最佳解答,那么就能显著提高业务上的成功率。这种能力就是结合你现有经验通过少量信息进行结果预测。(2)决策力:根据有效信息高效率做出决策的过程。一旦信息过多,就会延误做决策的时机。在做决策的时候,只有那些可以帮助缩小现有选择范围的信息才有用。一般而言,许多人也有这样一个比较强的倾向: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后作出决策。遗憾的是很多人由于在做决策上花的时间过多,进而延误了执行必要措施的时机。或者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搜寻新信息的过程中致使选项增多,或出现了原本不知道的新的实际情况,从而一直瞻前顾后怎么都做不出决策。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从能想到的各个角度展开调查、分析,再以调查分析结果为基础得到结论。(3)执行力: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进行任务分解推进执行的能力。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将一级问题分解成二三级问题并分配给不同能力的团队人员“任务分解能力”(个人需要进行分解的小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解决)。资源整合能力:为了促使问题的解决,需要的人力、物力的整合应用能力。诸如向领导寻求人力资源倾斜,团队无法解决的问题外包寻找专业人士去解决等。沟通协调能力:个人而言的工作生活时间分配,与上下级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协调配合,团队而言的团队管理、培训、激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