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意象艺术知觉研究:探索自然原型生机关系的深度回归

意象艺术知觉研究:探索自然原型生机关系的深度回归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超高速虚拟信息社会转型,导致不论是富人、穷人、政治家、文学艺术家,都在自然大环境生机关系断裂中出现本体原型情感空泛,所导致的心理焦虑,精神感觉浮躁。人与自然的对象化本质自我确证,唯有通过生命原型审美形式发现,才能真正实现“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其实质在于人循自然与自然生机关系,产生人与自然互动相生和谐运化。并且,随着生命过程始终与自然生机信息内外共通从而实现全面艺术灵性生成。

意象艺术知觉研究:探索自然原型生机关系的深度回归

人类艺术活动生命原型形式“感觉在先”,因此,画家感觉发现境界,决定他们绘画创造活力及作品品格优劣高下。古今中外的艺术创造者,都已生命本体灵感与自然生机信息全息感应会通,产生灵性光彩“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1]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从人的感觉本质生成关系及审美感觉相关性,深入发现:“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得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2]

人类发展史证明,人的审美感觉本质生成及审美意象形式创造,与人生社会物质生产力相关,但是两者之间的发展,往往又不成正比,更明显的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距离感。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制造了物质财富和腰缠万贯的富人。少数富人积累了极大金钱财富,借助金钱把艺术品作为商品占为私有,但是由于心灵审美感觉受物质局限,在这些人的眼里,看到更多的仅仅是限于作品的市场价值。那些本体心灵感觉得不到艺术情感精神形式激励的富人,得其物而“丧己于物”,(《庄子·缮性》)从而失其本真天性。他们以其感官表象一时之乐,难以达到本体身心至乐至化,所以局外人真正占有的往往只是艺术品的躯壳,而不能发现其中精神光彩。

自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发达的科学技术创造,全面推动社会物质生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做出的社会生产福利制度调整,使得像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那些为了糊口而拼命加班工作,生怕失业,没有衣食保障而“忧心忡忡的穷人”相对变得越来越少。然而,当代人物质贪欲扩展至外太空,加上超量时尚信息关注等,使当代社会人性生存深层次危机愈演愈烈。20世纪那种“单面人”的社会现象如今更趋于普遍情感精神断裂危机。随着超高速虚拟信息社会转型,导致不论是富人、穷人、政治家、文学艺术家,都在自然大环境生机关系断裂中出现本体原型情感空泛,所导致的心理焦虑,精神感觉浮躁。“单面人”的生命原型情感精神断裂现象不断加剧,验证了马克思在1844年所做出的下述哲学论断:“人变成了对自己说来是对象性的,同时变成了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同样,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所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

马克思上述相关人的全面本质占有,必然要人自觉通过扬弃自己私有财产的普遍占有条件下,为自己找到被异化了的对象性本质,以感性的健全发展返回自身对象性的原型感官。从艺术感觉观照看,生命原型审美感觉达观,形成人在全部感觉有机会通中,相应摆脱物质感觉异化,回到自然原型灵感形式发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明只有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才可能充分实现人的感觉特征,主动摆脱感觉的异化。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回,这种复回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4]

马克思在上文中,没有细说“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及“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呈现何种“相等”状态。人与自然的对象化本质自我确证,唯有通过生命原型审美形式发现,才能真正实现“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其实质在于人循自然与自然生机关系,产生人与自然互动相生和谐运化。“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在于社会人生过程生成原型灵性大美健全发展,相应产生共化之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固然宗教、国家、科学、艺术都是受社会生产力支配的特殊方式。但是从感性与自然生机全息会通的直接对象性看,唯有社会人的艺术活动,真正全面发生于自身生命原型全部感觉本能共通的灵感存在。艺术家应当具有从自然生机信息形式直观,直见大自然万象不像对象性,原型形式独特本质当下会通的审美关系品格。因此,他们认为艺术活动,使人的自觉超出“一般需要”,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主动摆脱异己信息,摆脱时尚物化而肯定自己灵感发现的过程,不但具有安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而且真正实现生命艺术灵感内外化一相应相生。并且,随着生命过程始终与自然生机信息内外共通从而实现全面艺术灵性生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自然与人道关系,指明人应当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本质异化,形成自身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但是作为伟大哲学家的马克思,毕竟不是全面从事艺术形式创造的艺术家,因此他的手稿没有直接论及人的视觉、听觉与生命原型本能相应相生的审美灵感会通性,而是从人的灵感本质与“自然界的本质丰富性相适应”揭示出现代人摆脱社会异化的方向。

反观东方文明,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呈现生命意象原型审美灵感“太和”。古代圣贤通过“六艺治一”,(孔子)大行“礼乐”育人之道,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的灵性会通状态,呈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那种东方文明率先产生的心象审美视听灵感形式游艺达观。如先秦时期《国语·周语》中表示的那种古人视听和谐“中正”关系认知:“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

老子创自然之道,以“观复”直见自然原型万物万象与人的灵感形式有机妙化并作为一秩序性。《庄子·知北游》文中,明显表现出庄子在“坐忘”境界,心应自然万象,自身原型直观灵感与天地生机形象共生的生命原型形式关系感悟妙象共生。庄子从大自然精气,形神关系运化系统观照,心领神会发现人与天地共生,与时具化的灵感生机系统。“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庄子·知北游》)

古人实现生命原型生机形象与大自然的本质丰富性同构化一,因此,由庄子“观本”见原型形真,原天地大美,形成人类心象视听审美形象有机会通的艺术灵感本质和谐,共通。古代圣贤正是循自然与社会人生生命原型意象灵感性情,形成心象视听审美感觉形式创真与大自然气象本质无限丰富性运化同和。这种由于人与自然本质丰富性“太和”共生的灵感本质生成性,却在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追逐金钱名利对人性本质的明显异化。正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66)在《雅典的泰门》剧中,通过主人公泰门的独白所言:“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莎士比亚全集》)第八卷,第1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尤其突出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依靠科技手段,人类过度浪费自然资源,造成无法挽回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破坏自然生态关系使人类得到短时物质利益,同时却使生命原型机能失去自然生机信息激励变的灵感缺失。现代人享受到机器推动超高高速飞行,电子信息网络化等时尚方便,却由于电子信息图像虚拟化,失去自身生命原型灵感断裂,变的艺术情感浮躁,不幸产生人本体亲情淡化,审美迟钝,以假为真,精神分裂……

像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在其杂著《礼乐论》中所体验到的那种古人“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不行而至”的生命原型通感,如今已成神话。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古人正是在循自然生机气象信息运化,由生命原型本能自发形成感应,不断升华到意象审美形式创真。远古圣贤,怀着自然敬畏,由生命原型本能感应,天地万象生机信息,有机转化为生命意象审美形式,分别创造了象形文字,意象图画,乐象演奏灵感会通的五色、五音审美关系相应会通。从皇帝染衣裳,虞舜画衣冠,仓颉造字作画开始,至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绘画之源流,心象视觉,听觉意象形式创真灵感一脉传承,形成“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这句话的实质在于,绘画活动,使人实现生命原型意象灵感常性,与大自然原生态生机气象运化有机贯通的神妙关系。正如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家宗炳(375—443)《画山水序》以自然原型山水直观直见自然性象本真,从中体察到“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乐乎?”

山水画作为意象绘画独立划风,从南北朝时代被历代文人雅士及画家格外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本质审美感觉与自然原型生机本质共运共通产生的人生大乐。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701—761)《山水诀》所提示,水墨山水本真与自然共通:“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此语体现山水画家心灵感觉直观,对应自然万象生机关系,由气象审美形式达观深照,自由实现人的心灵原型意象与自然原型生机形象有机化一的灵感真趣形式和谐。可见,中华民族山水画家意象原型形式创真,与西方近现代风景画个性形式创造灵感的本质差异相应共通,他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分别从不同的审美感觉形式,共同指向当年马克思所指,“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个人生大目的。艺术灵感形式语境方面都表现出跨时空的灵性一致性。(www.daowen.com)

西方近现代风景写生,使画家在自然面前,全息感受到阳光下物象色彩原型生机,东方传统山水画家意象真趣,游艺通观,神性化一,都从程度不同的灵感形式会通呈现大自然与人的原型生机关系和谐。唯有艺术审美形式创造,减轻人类精神压力,弥合社会人生发展过程中由异端妄为出现的生命原型情感被“物化”分裂。在整个艺术原型灵感与自然原型生机相应会通过程,东西方画家作为视知觉亲历者,最直接走进自然,在大自然原型生机气象信息激励下,最先传达人的心灵原型感觉意象与自然原型形式运化本质相应共通。当代画家,唯有人人本体生命原型灵感本于自然,不断发现真正完成人的感觉本质与自然原型形式运化共通,才可能达到本体艺术眼界全面开启,直入“一眼见真”的慧觉形式透识,才可能由艺术灵感自觉、自信,产生艺术形式创造循自然生机变化相应共通、共化,让人感到精神活力的灵感常性。从而主动以每个人的灵感知觉和谐,避免人类社会人生由于被时尚“物化”,导致毁灭人类自身的行知虚妄。

当代社会科学信息高度发达及相应带来的全球生存危机,促进世界各民族对当代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的普遍认同。从人类由生命原型形式本能发展至今的艺术灵性生成系统看,当代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都应当静下心来,将艺术灵性创造活动大化,为人生和谐目的。像古圣贤昔日已经做到的那样,心观“万物以形相生”“目击而道存”(《庄子·田子方》)直接感受到大自然原型生机气象与人的艺术审美灵性相应生成关系。自觉把大自然生机信息运化,任意转化为生命原型个性化的艺术形式。由此实现艺术灵性、艺术灵感系统关系循自然变化相应相生,生成艺术家常性形态自由创真。

生命原型意象形式创造过程,同时自然生成人类宏大的意象审美品格。凡是真正进入这种自然原型形式本能向本体艺术审美境界不断开拓的艺术家,凭着心灵审美形式直观,排除物性功力干扰,便不难发现自身存在着人类艺术知觉循自然不断生成的本真灵感观照系统。整个灵感循天性生机生成,便会自然产生原型色彩符号、象形文字、生命体态、乐舞节律……

人类循自然扑真创造原型生机信息,生成远古社会多神意象灵感审美形式,如法国岩洞壁画,古埃及的金字塔师身人面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女神雕刻绘画造像,远古中国甲骨文,玉器,彩陶纹饰,青铜器,古代长城,面具,染织,兵马俑,古典园林建筑等都以生命原型形式延展人类循自然天道,创造人类艺术灵性感觉的伟大生成。

不幸的是,近现代社会,人欲妄为,随着科技生产力高速发展极端扩张,使人类借助科技手段改善时尚生活物质质量的同时,却由于自然界山川,河流,森林空间大规模被削减,明显的危及到人自身生命原型情感活力需要持续从大自然生机信息全息感应下,不断得到相应激励的条件。那些利令智昏的现代人,为眼前私利,把古人那种“人与自然相胜”的人道与自然之象的和谐关系全部忘掉。正如《尚书·太甲》所说的那样“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大肆破坏自然从而危机人类自身。当年马克思所理想的那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几乎更难通过通过艺术创真达成同一。

人类艺术灵性生成过程,中华古圣贤最先把生命原型灵感会通作为“修身”,“养性”,“游于艺”安身“立命”充分实现生命活动于自然生机运化和谐化一的典范。如《孟子·尽心章句上》文中所述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此语,以自然万象与人的原型灵感形象异质通观化一,呈现艺术人生大乐的宏大精神品格。表明古人以艺术灵感大美的精神自觉性之乐,充分实现心观万象原型形式关系,“独善其身”,“达不离道”的中正“太和”人生天乐。

道家创始人老子,从远古人自发产生的生命原型生机信息感应,践行“玄观”深照大自然天道气象“原道”有无形式关系妙化。与恍惚忘我之中,发现天地之间存在万象,“有无相生”的大气象形式相互依存性。老子自然无为状态,“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老子·三十五章》)

庄周集成老子玄观自然妙化的原道,又从本体生命原型形式直观,达以弘道,目击而道存。庄子直见的是人类生命原型本能生成灵感形式的相关性。正是因为老子,庄子一脉相承的自然原道,“观本”灵感形神通观化一,直接启示历代大艺术家循自然原型生机形式直观,自呈艺术灵感意象常性大美形式,循自然生机信息变化不断创真。

荀子传承儒家创始人孔子“六艺治一”全面育人之道,同时又集先秦百家之长,以自身为独到心灵本质形神感悟,贯通五色,无声,生成本体“治气养生”,“修身自明”。(《荀子·修身篇》)他在“礼乐”情志形式关系有机通观直视之下,直接发现大自然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这种大自然万物生机原型灵感形式异质相生之和,显现荀子从生命原型形象本能自发反映,相应“观本”,产生审美形式和谐关系自觉观照。《荀子·天论》循着人类生命原型本能与大自然生机信息相应相生,异质灵感关系。自觉把自然中的声、光、色彩诸元素以形象本能反应大化为一,造成人性审美感觉与自然原型生机信息共运共通。荀子正是在自然而然,天真原型形式发现过程,显现“不求知天”“全其天功”,意在保持本体生命原型形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灵感生成性。由此,审美境界会通直观自然原型生机运化,进一步发现“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第十七》)

《荀子·天论》,充分显现出古人在保持人性与自然天性有机会通的生命本能本质之上,进而生成原型形式审美直观,致“形具而神生”的艺术灵感审美形式升华。荀子“天论”与“乐论”心象异质信息形式有机会通,共同生成人的视觉、听觉艺术审美感觉全面常性和谐。

古人意象灵感循自然原型生机信息气象运化内外通观,形神化一,生成意象审美直觉瞬间穿透视、听感觉局限,创造艺术形式光彩常性,贯通时空的情感精神活力,意象灵感内外通观形神化一,直接启示中华民族历代诗人,哲人,艺术家主动亲近自然,直接发现自然万象生机与人共运的生机关系。他们以自然原型生机关系达观,实现本体灵性情、理互动,异质共生,不断开拓灵感精神境界,达到顺应生命原型直观,显现耳聪目明,神游于时空意象化境的艺术形式创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