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活动以心象原型形式感觉发现在先,意象原型感觉形式心观,以瞬间感觉直观为灵感发现动力,真切反映大自然物象瞬息运化中的原型信息形式关系。意象艺术形式内外共通显得比自然表象形象更深刻、更真实、更动人魂魄,耐人寻味。人类意象原型感觉生机信息发现,触发心灵情感与直觉意念形式有机外化。意象感觉不断随着社会文化交融积淀、传承、发扬,生成人类视、听审美知觉“互动共生”的心象本质形式丰富性。意象审美感觉活动,呈现心观自然原型生生不息的时间、空间、光色、音响相应运化系统关系,以视知觉发现获取人生过程感觉信息量的90%以上,构成人类原型艺术本质形式创造活力的先觉。正是意象原型感觉形式率先反映,全面引发音乐、舞蹈、诗歌、审美情感、精神光彩内外通观,各种艺术形式感觉之间无限贯通。
在人类社会现实艺术创造活力中,瞬间感觉发现是意象形式会通的动力。那些真正进入意象感觉信息内外通观的艺术家,由于生命本体意象灵感境界无限会通,心灵感觉深得大自然生机信息激励,自然而然从自然万象原型生机形式深照、静观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感觉印象形式发现力。他们实现生命原型艺术感觉个性形式发现,充分表现出人的心象本能反映与自然原型信息关系运化的生命感觉契合。正是意象原型感觉形式深照、静观引发的艺术审美感觉生机会通,使近现代艺术家从自然原型形式自觉观照过程,主动以本体心象自然万象生机形式直观,率先发现自然表象运化之中的空间、色彩、节奏、旋律、韵味全面会通的个性形式自觉——自由转化。
近现代画家意象感觉个性形式创造,以鲜明的艺术形式语言外化,突破人类社会的千年地域性文明传统知觉语境局限,呈现视觉原型审美感觉形式创造的个性化。视觉印象获得自然光色气韵的直接性,引发审美个性化形式创造力的觉醒,引领人类社会全面审美创造活力的个性行、知光彩形式透识。
意象作为中华民族、文论词语以感觉表象直观与心象原型形式审美会通为本质特征。从先秦时期孔子认识刻“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到发现“立象尽意”的意象本质先觉,到南朝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从“神与物游”“视通千里”提出意象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在远古时代的中国,意象活动属于人的生命情感整一未分的自发本能,意象情结联结人的灵性知觉合力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意象活力生成的为“太和”人生的意象艺术形式。在西方,自希腊古典艺术呈现人表现自身形体运动的和谐形式之后,视觉真实充分再现成为西方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直到1931年,美国诗人、文艺理论家庞德.埃兹拉才明确提出意象不是感官的感觉表象,而是人对个别事物的知觉联合;现代意义的意象知觉认识起于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1856—1939)。他在写于1900年的《释梦》中认为:“视觉意象是我们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的感觉(除听觉以外)则在梦的形成中是间歇性的和次要的……梦主要以视觉意象进行思维……梦的真正特点只是以意象活动为内容要素的,这更有点像一种知觉(本能活动,引者加)而不像是记忆的呈现……梦通过意象创造一个情景,它们呈现一个事件,就和真正(正在,引者加)发生的一样。”
《释梦》因为其表现出的心理洞察力而被誉为“揭示人类心灵奥秘”的力作弗洛依德的发现曾经影响到现代艺术各领域中的深层心理表现。从当代艺术灵性本质健全发展的时代意义看,弗洛依德对梦中图象生命情感活力的揭示,显示出构成人类生命潜藏最持久的本性自发的图象情结。梦中的活动景象反映人被社会意识压抑所潜在的生命情感冲动。梦中意象及图象情结的内在本质及正在进行中的图象活动超视觉真实性,显示人普遍的内在情感的生命持久活力本原。尤其是意象图象空间的非意识无限制性自由度,决不是一般视觉记忆能力或视觉模仿能力所产生的静态画面可能类比。人在睡梦中,切断与外部感官信息的直接联系,启动的却是被意识局限所阻隔的图象性感情动态意象。梦境进行中的图象显示的超现实的生命情结及本能活力,是构成绘画及一切与图象有关的艺术形式生成的动力核心。换言之,生命意象活动及表现生命活力的意象绘画形式,以艺术家情感与受限因素的差异互动,个性鲜明的形式语言差异。在艺术发展史上,生命情感形式的精细化被认为是艺术的进步,但是阻断意象生命情结原形的一切艺术行为,都因为失去艺术生命灵性之源而不可能延伸人类艺术生命本质活动的生成链。非生命本质的艺术进步,其结果只有两种:要么重新回归,要么自取消亡。本文借弗洛依德《释梦》中的意象图象情结,重新从自身情感形式创造过程,体悟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普泛的时尚艺术信息冲击中,挖掘人类意象生命情结本能,激发本体意象艺术形式原发性知觉创造活力。不过,每一个当代艺术家,像一个已经进入成年时期的人难以完全保持或重返儿童状态一样,当代人随着社会功利意识日渐明确仍能持有童年时期的生命意象活力已实属罕见。尽管如此,真正的艺术家们却必须保持意象生命活力这个灵性创造力的根本生成,并在其上进行的生命意象创造过程,实现由意象生命本能到意象语言绘画形式的不断升华。
为便于将从人的意象本能情结实现的意象绘画形式系统认识深化,本文把人类从原始意象知觉本能发展至今的意象语言形式分为内聚外衍动态生成的三个层次:意象生命情结的核心即史前生命意象活动的混沌整一,生命整一中的核心经过感觉外衍变成古代传统艺术意象情感语言和意象审美灵性审美形式的觉醒;意象生命生成系统的最外沿,为当代意象艺术语言的全面创发性生成。
原始艺术本能情结为意象艺术活动的核心层次。史前人视图象与生命同一,全部生命情性投入使原始艺术活动呈现出生命灵性本能的最纯粹的形式律动,正如春秋末期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约公元前500年)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周行而不殆”(《老子》第二十五章)的状态。至今有些原始种族仍保存着视图象与生命为一的神秘现象。现代人类学认为,原始部落在战争或狩猎、求偶之前都出于集体生命本能用色彩涂画自身。在中国一些相对封闭的地区生活的民族,看到画家从他们那里带走人或动物的图像,还认为那些外来人摄走了象征动物生命的灵魂。
正是因为生命本能全部投入,才使我们感觉到史前石器、岩洞壁画、远古彩陶、青铜器造型显现出为生命的形式惊人的生命情感震撼力。相形之下,随着人的社会意识分化,各民族的艺术活动在增进再现能力和表现媒质的同时,也分散并弱化了原始生命形态的专一。生命意象活力的社会差异,致使人类各地域、各种族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各自形成带生命情结的灵性绘画形式差异表现。
约公元(前600)300年间,古希腊人完成对人自身运动形式的理想再现。在人类生命本能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希腊古典艺术实现人对本体及外在物象造型的知觉形式和谐。这种在生命本能之上生成的视知觉形式和谐,显示出人类原始生命形式同一的时代结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认为雕塑和绘画艺术应当反映人性的高尚和慷慨、下贱和卑吝的外部形态。他说:“绘画的任务-表现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与他们最内在的东西”[2](P188)其最内在的东西即再现具体生命情感活力的视知觉造型表现能力。古典艺术实现视知觉生命活力的理想形式,证明古希腊人率先形成属于全人类的视觉再现形式和与之相应的审美感觉发现能力,从民族触到的艺术感知变为影响人类世界的艺术形式。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意象文字明确表达见于后印象派画家塞尚。塞尚对高更用强力的简化造型线力加大画面积色彩对比进行攻击,认为“高更不是一个画家,他只是画了一些中国式的意象。”20世纪初,1931年美国意象派诗人EL庞德等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伦敦发表意象主义宣言,表达视觉直观所引发的意象想象诗性审美活力的意象系统认知,产生对现代欧美文艺、美学产生内在审美本质中西会通的影响。其实西方人的意象自发感觉形式外现,早见于西班牙、法国原始岩洞壁画及远古生命原型图像中,只是由于社会文化关注点的差异,没有形成“名”、“相”文字共识。人类进入现代世界文化境界之后,灵性感觉情理共通,造成意象艺术形式创造活力无界限会通。
《老子·道德经》发现大自然原型意象观照,道出天地万物从本来“无名”到“有名”的自然宏规循道运化关系。然而后人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过程,由于多种社会因素导致行、知偏执,比如破坏自然生态,为眼前物质私利把虚拟信息看得大于生命,一叶障目,失去道德大义;现代文化教育偏重于文字解读陷于知性迷茫;艺术活动片面追随前人表象技法模仿,而自行陷入情理灵感分裂等,都使人在不自觉的外在时尚物质贪欲占有中,失去本体心灵意象感觉深窥自然生机关系发现的审美能动性。从人类意象原型本能心象感觉系统有机生成过程看,史前数万年的心象原型自然积淀,形成生命信息内外相生的生命灵性基因传承。这种原始生命信息的外在形态,主要以视觉与听觉信息形式感应作为人类集体生命符号交流传承,随着交流规模扩展,渐渐出现远古动物图腾、石器工具、陶器造型、岩洞壁画等心灵意象扑真形式创造,心象大美形式外化造成艺术活动对社会人性本能审美能力的引领。当人类社会出现各大宗教精神情感交流传播之后,宗教艺术家以神性光明意象信息观照,创造出人化的精神信息空间形式转化。古典艺术家在宗教神性信息观照中,实现艺术家本体精神性感觉“静观”所呈现的意象审美形式普遍觉醒。
由于原型意象灵感本质主要由视觉直观引发,直致心象直观与艺术家全面灵感契合为一、使意象艺术活动把人的审美感觉发现与心象原型空间、节律、气韵等灵感本质形象一脉贯通,造成艺术家具有超越时代远见卓识的创造灵感。如中国唐代诗人司空图(837—908)《二十四诗品》,从诗性意象妙契天地造化,万象心化,自呈“象外之象”(《与极浦书》)神韵与象相合为一,指明“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缜密》)的意象形式妙化宏规。诗人的意象形式妙化,以意统领视象化一为主,诗性情感语言转化往往难以意态充分表现对象生机信息空间运化关系,所以优秀品格的诗歌,大多来源于意象直观。而意象原型形式心观之化,对于作为画家的视觉生机形式直观,尤其是个性感觉形式的彻底解放,占有场性感觉直观到形式转化的便捷性。换句话说,近现画家在大自然现场的审美直观,直见自然万象生机信息色彩空间律动关系变化,在有意无意之中,直接生成个性感觉形式有机转化。
17至18世纪,随着西方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强势扩展,先进的资本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一场遍及欧洲的启蒙运动。他们以理性的普遍自觉,批判宗教迷信及封建专制。伏尔泰提倡用新古典主义形式表达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卢梭认为文学艺术家应当传统束缚,“返回自然”。狄德罗阐明艺术创作形式“美在关系”的情感本质表达。启蒙运动造成现代人性感觉和理性自觉的普遍觉醒,推动文学艺术创作从新古典主义进入“浪漫主义”时代个性解放的热情。
浪漫主义艺术形式后来被黑格尔《美学》所推崇,认为它以“主体性原则既侵入了内容,又侵入了表现方式。”[1]浪漫艺术的个性形式创造特征,显现现代艺术创造的绝对主观性与内在精神品质的意象灵感直接会通。浪漫艺术的时代感觉形式创造,以个性感觉发现的多样性,超越了古典主义艺术审美知觉优美的范畴,使人类艺术活动以感觉多变的奇特形式,回归本体的心象原型感觉有机创造。
在生命原型感觉个性形式创造过程,法国印象派画家顺应浪漫艺术时代潮流,不断以眼见大自然变化着的色光印象真实,首先画出充满阳光光彩活力的个性感觉印象。
印象派画家注重反映阳光下不断变化的视觉印象。当年年老的学院派画家安格尔(Ingres)说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他只不过有一只大眼睛”。后来此话被后印象派画家塞尚转用于画友克劳德·莫奈:“他只不过有一只大眼睛,但却是多么奇特的眼睛!”莫奈作为印象派画家的典型,以绘画个性感觉生机信息发现,再现大自然光色原型生机形式,实现鲜明感觉印象形式不断发现所创造的艺术灵感光彩永恒活力无限绵长。
法国印象派绘画形式创造,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是其画面空间闪烁着的自然原型感觉色彩生机印象,却由于画家直接得自大自然原型光色信息激励,而转化成人的生命感觉与大自然原型光色变化有机相生的印象绘画形式。印象派画家个性鲜明的绘画感觉形式创造,让人类的审美感觉发生向着自然生命灵感本质相应认同的光明常性自觉。
“印象”绘画主要产生于视觉当下自然物象直观。“印象”与“意象”在人类传统文化词语表达上具有明显不同的语意指向。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差异性,证明人的文字语言形象表达与视觉形象表现之间存在着知觉转换距离。如果现代人过于执着于传统文字局限,便可能终生将艺术灵感陷入文字概念自蔽,甚至呈现本体原型灵感分裂。
从艺术创作现实看,当一个画家进入绘画灵感形式创造境界,感觉印象以及由感觉引发的意象观念几乎是从头至尾融会贯通的灵感整一。意象感觉形式全面会通,使画家在全心创造过程,无意辨别哪些属于感觉,哪些属于理性观念,甚至整个形式外化过程,由天生原型情感本能自发引导,不知不觉形生象外,妙化无穷。
传统意象观照主要赖以视觉发现,使中华民族古人达观气象以象生意,形神化一,产生音乐、绘画、诗词等不同的审美形式方向。而音乐、诗词形式因素中的意象感觉时空信息程度及直接转化的艺术感觉清晰性,明显低于绘画。绘画色彩感觉因阳光激励而生变,绘画感觉变化实质是视觉同于阳光本质的变化。视觉形式先觉,证明人的大脑形象反应具有无限敏锐的灵感会通性。因此,在浪漫时代风潮中,绘画感觉的自然原型生机形式直观,率先造成印象主义画家个性鲜明的艺术感觉形式创造。这种现代性的艺术灵感形式,突破古典绘画人对自然感觉模仿及感觉形式象征,使人的感觉形式直观实现与自然原型生机光彩直接融会,亲和印证,内外贯通为一。
莫奈(Monet,1840—1926)在印象派画家中是最明显实现个性感觉及相应感觉形式突破的典型。他的一生,热爱大自然原型光色变化的感觉形式发现,率先形成视觉印象个性绘画灵感透识对自然原型光色生机信息直接印象形式的发现,创造色彩个性形式对人类审美感觉的光辉引领。
尽管东西方现代文字对于“印象”、“意象”都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概念表达,但是视觉、听觉的瞬息发生及时空万变,必然在人的不同感受与不同理解中发生千差万别的反映。从这种差异存在现象看,无论印象、意象的文字表达,都显然仅仅是一个主要依靠视知觉产生形象反映的“名”。视觉印象与意象在艺术直觉活动中的关系,几乎难以用文字分清。两千多年前,孔子以“乐正”“正色”及整理诗经,体验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尽意。”可见古人从视觉形象外现,反映直观自然原型本质形式运化关系的真实存在性。
对于现当代画家,个性感觉循大自然时空运化而实现第一感觉印象不断发现,呈现于一生不同感受形式创造活力的光彩贯通过程。在艺术人生全过程中,无论画家采用具象写真,浪漫情感夸张,还是抽象表现等创作方向作画,从本体感觉第一印象直观,直见万象生机形式光彩变化,构成全部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因此,真正艺术家的感觉发现,即刻会通本体生命原型视觉、听觉,瞬间联通自然万象。艺术慧眼,当下直观“一眼见真”的神性灵感境界会通,自然呈现“得意忘象”“忘言”不唯名、也不唯相的“象外”形式创真之化。这种现象证明,唯有在画家作画的过程,根据自己心灵感觉直观,才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感觉发现与意象情感形式瞬间无差别有机会通。
莫奈的一生,从青少年时期在海边写生结识海景画家欧仁·布丹(Eugene Boudin)(1824—1898)起,直至八十岁高龄,被公认为是一位引领印象派绘画感觉及相应形式创作时间最长的伟大艺术家。莫奈的感觉印象及印象绘画形式改变了人类审美知觉境界。其本质意义在于,实现人的感觉与自然光色直接沟通。莫奈长时期坚持在阳光下写生,使他在晚年由于眼睛患白内障濒临失明。莫奈自然原型光色视觉色彩形式转化所呈现的艺术个性光彩形式,给世界人生带来生命灵感光明生机信息激励,从而开创了现代艺术审美感知主动反映“第一印象”绘画形式,打开现代艺术个性气质内外贯通的艺术情感新境界。(www.daowen.com)
现代艺术评论家往往喜欢从感觉印象形式转化对自然表象信息的认知关系,把莫奈的绘画色彩感觉视为一种荒谬性的视网膜反映对大脑的过度控制,从而仅从文字概念错认为印象派画家消融了造型形体,使古典绘画形式的坚实性变得萎缩。这种认知,在19世纪常见于画家及艺术评论家审美感觉局限性。通观人类艺术知觉灵性形式创造活力生成过程,印象派画家面对自然原型光色生机信息,直接完成的个性色彩形式转化,恰恰由于个性绘画形式语言有机外化,真正充实了人类绘画感觉本质的无限丰富性。从这种个性化的审美知觉当下形式贯通意义看,印象派画家的绘画感觉形式自呈,显现出人与大自然原型色彩信息不断变化的形式关系亲近认同,同时造成绘画形式无限丰富性对人类艺术灵感的全面审美意象创造活力的引领。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一件艺术品——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曾经十分直率地表述他第一次看到莫奈《干草垛》油画作品所产生的心灵感觉震撼:“以前我只是知道写实主义艺术,而且也只是俄国写实主义。经常长时间地站在列宾所作《弗兰兹·李斯特》的肖像画的真迹,以及这一类作品的面前。现在突然第一次看见了一幅画,目录册告诉我说这是一堆干草垛。我无法认出它来。不可辨认使我十分痛苦。我想,这位画家没有权利不画清晰。我隐隐地感觉到画面主体消失了。我也惊奇而迷惑地注意到这副画不仅吸引人,而且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它完全出乎意料地浮现在你眼前,甚至连细节都如此。这一切我都不甚清楚,我也无法对这种体验作简单的结论。但是,对我清晰无误的则是调色板那无可置疑的力量,它直到此时还对我隐而不露,它也胜过了我的一切梦想…”[2]
莫奈的绘画个性形式,自呈独到的自然色彩生机动态感觉发现,作品以还原本体色彩感觉印象在先。它不但充分展现画家本体灵性主动用第一印象对自然光色原型信息相应先发的互动相生性,而且灵感个性存在一旦成为自觉,便由于生命原型感觉的自觉存在,从自然万象直觉观照中,源源不断地触发内在情感,拓展视听意象、激发精神,实现由灵感动力支持的艺术个性光彩常性会通。
作为现代绘画个性感觉最充分展现的印象派画家典型,我们在下文中根据对莫奈一生不同时期相关作品形式直观,深入认知其画面色彩绚烂的表象之下所潜藏的原型感觉自立,灵感形式自觉,印象感觉创作自由,以及感觉发现触发意象审美观照的相应贯通性。
莫奈作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印象派绘画大师,以艺术个性感觉发现激励坚定的生命意志,从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圣达特勒斯及勒阿佛尔港面对阳光变化下的大海写生开始,他用开发第一印象的热情,以大量的海景画,表现出一个现代画家发现大自然光色景象不断变化的整一印象形式。从而造成一个真正画家在青少年时代生命原型自发感觉印象的自然开启,心灵印象感觉的开启与不断的第一印象形式发现,形成莫奈一生根据环境信息变迁,兴致盎然地画出两千多件油画及大量素描。其中“海景”、“麦草堆”、“白杨”、“教堂”、“睡莲”各成系列,显现出一个面对自然光色变化,打开心灵眼界,直见万象原型生机,真显华彩对比融会贯通,混然交响的第一印象形式本化。
在莫奈身上,充分显现出艺术灵感的原发生机的存在意义。他告诉世人这样一个现实,某种艺术技能可以通过师学掌握,而艺术灵感却靠自身灵性感悟。天才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灵感不是靠别人教出来的。一个人与生命同一的灵感自发性,却可能在萌芽状态被明眼人发扬,更可能被不当的社会教育迅速扼杀。
许多艺术家在童年时代,开始隐约显露心灵感觉信息的跃动。他们常常以视觉色彩、听觉音响等生命原型灵感形式表达,形成本体感觉信息形态观注凝聚力先发,奠定艺术灵感相应会通的先觉。
少年时代,莫奈便由于感觉敏锐成为海滨小城勒阿佛尔颇有名气的漫画作者。他热爱阳光下的大海,喜欢留览于海边的碓石之间观察海洋色彩律动形象的多变。从1858年开始,莫奈结识对海写生的画家欧仁·布丹。布丹作为莫奈开启感觉发现的领路人,准确地告诉青年莫奈,一个画家应当在自然对象面前保持自己清晰的感觉印象,自然整的印象那是画家找到自己绘画成功之路的最根本途径。莫奈正是在布丹这种亦师亦友的印象感觉启示之下,主动开启阳光下鲜明光色动态色彩对比形态反映的感觉自信。阳光下的原型色彩感觉形式反映,使莫奈由自发感觉跃动进入清晰感觉印象形式发现,从而变得生命原型灵性感觉充分清醒,灵感印象不断印心而灵感气质坚定。莫奈的目光穿透力和画面色彩空间控制力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变得艺术灵感愈加热情、独特而自如。他坚信自己在自然光线下永不重复的直觉发现。这种在现场的心灵感觉投入,使青年莫奈超越令人尊敬的毕沙罗,确立以视觉印象的独立,形成印象绘画通透光色形式的独化。其作品敏锐的视觉色彩整一再现的形式光彩动人心扉,于是,独到的印象变成不容争辩的现代艺术感觉引领。
敏于观察自然原型光色动态信息同时对比,敢于在自然光色信息变化中直接完成个性鲜明的印象色彩空间和谐形式,使莫奈在青年时期率先把本体原型感觉潜能发挥到艺术灵感自觉。生命原型感觉整一及相应感觉印象形式的个性风格创造,使莫奈在进入巴黎著名画家的画室之后,仍能凭本体原型灵感色彩印象先觉,坚持印象绘画感觉形式有机观照及整一表现力的不断深化。
画家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在面对自然写生过程,本体灵性感觉与自然原型生机信息互动相生,从而在眼界的扩展与感觉空间穿透中,产生艺术直觉发现与艺术形式创造力。艺术感觉印象直观,同时激发印象派画家即刻发生原型色彩形式传达的创造意识。视觉印象发现印心,时刻激励意象意识对于个性感觉形式的创造性引领。少年时代的莫奈由视觉色彩印象生机关系发现,形成对绘画直觉印象形式转化的心灵印象形态再现自由。他的艺术道路表明:青少年绘画感觉印象开启心灵灵感形式先觉,支持艺术家灵性境界不断发现的一生与感觉形式创造一道变通。于是莫奈在19世纪末(1873—1900),被巴黎朱利昂美术学院那些主张按自己感觉作画的青年画家所推崇。莫奈的感觉印象生机发现,影响到当时的高更、凡·高等青年画家用自己的眼睛找到独立创造的艺术途径。而从人的艺术灵性形式发现力看,莫奈等印象主义画家面对自然所呈现的印象绘画形式创造,至今作为生命灵感启示,影响着人主动发现自然原型光色信息影响下的本体艺术灵感生机创造活力。尤其是莫奈一生的绘画道路,从青少年时代受布丹启示开启自性灵感发现力,到成年时期受库尔贝、德拉克罗等画家影响,强化个性感觉形式直觉观察,显现出雄强敏锐的瞬间洞察万象生机关系的艺术大师气质不断生成。
毕沙罗在1881年间很据自己的印象绘画感觉体验,忠告青年画家:“要在大自然中选择最适合你气质的主题。观察时多注意形体和色彩,而不要太着重于素描刻画……太准确的素描索然无味,而且不能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它会破坏各方面的感觉。”
“不要把轮廓线画得太完整,应该用明暗和色彩恰如其分的笔触来表现素描关系……要刻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用任何适当的手段都可以,绝不要拘泥于固有的技法。在作画时,先选定要画的主题,并看一下它的左右都有什么东西,然后对所有的东西同时落笔。不要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画,而要在整个画面全面布色,选准准确的明暗调子和色彩,并注意左右的东西。用小笔触及时记录下你的感受。在观察颜色对周围产生的反光效果时,眼睛不要集中于一个点上,而要照顾到全局。天空、水、树枝、地面要同时画,所有的东西都要保持同样的进度,并不断地进行修改,直到画完为止。”“……不要按绘画原理的条条框框去作画,而要画出你本人的观察和感受。在大自然面前不要畏首畏尾,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敢于冒上当和犯错误的风险。我们只能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大自然。遇到问题,我们永远应该向她求教。”[3]
莫奈在30岁之后,从“内在气质”生成,在自然物象面前瞬间发现阳光、大气映照下的山川、水流、树木、房舍于特定关系中恰好构成的形式特色。他努力强化直觉第一印象,在尊重当下光色原型印象空间的同时,直接在自然表象空间色彩转化过程,呈现当时内在灵感发现与自然原型印象绘画形式内外通透的强健风格。
莫奈的绘画感觉自信及果断地感觉印象形式再现,自然触发画家生命本体内在意象活动对色彩形式感的恰当表现。其感觉性质变化正如他的下述表达:“当你出去画画时,要没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蓝色、这是一长条粉红色、这是一条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达到你最初的印象时为止。”[4]
莫奈画于1873年的作品《日出印象》(48×63公分)在次年巴黎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中使现代人明显感受到阳光、大气、海洋浑然一体的印象意境。《日出印象》现陈列于巴黎布洛涅森林公园边上马尔蒙丹美术馆。该作品的整个画面空间,一轮橙红色的朝阳透过弥漫海港的晨雾冉冉升起,特定环境色调气氛给人以在现场感受到的感觉印象空间色彩真实,表现出画家以心灵内在感觉张力,全神贯注于物象原型时空色彩生机变化获得的整一绘画形式控制力。艺术家这种充分再现自然光色的印象变化的雄强果断,反映出莫奈作为印象画派画家的典型个性气质。在《日出印象》的画面上,一轮橙红色的朝阳颜色高纯度之外,几乎没有十分光鲜的颜色,也没有厚涂的明显笔触,大面积的海面像水彩画薄涂出现的色彩渐变。作者瞬间发现轻雾中海上日出升时的绘画直觉洞察力,混然有机的于绘画过程中变成色彩生机关系气韵流畅、色调节律明快的独到艺术形式。
每一个真正能开启心灵眼睛的画家,都能相应观察体验到印象派大师们的感觉印象。在绘画感觉形式透识过程,如果画家摆脱奴性,大胆舍弃已有的“名”“像”发现当下感觉秩序,就会在视觉生机发现的同时,自生感情意象形式会通,实现本体生命过程中的艺术灵感不断青年化。莫奈的《日出印象》画于1873年,该作品画于1894年的《鲁昂教堂》系列相比,都显现出作者以感觉印象直观,形成印象绘画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创造。但是作者在《鲁昂教堂》系列,于特定物象印象直观中,心灵感觉与大教堂哥特式建筑原型精神结构发生共鸣,更明显地实现构建于不同光色变化相应变化中的意象光彩形式创造。
1900年之后,进入晚年的莫奈,安心静观家园中的《睡莲》。尽管当时年逾80,他仍然坚持实对水中睡莲大量写生。从被法国政府长期陈列于巴黎鲁佛宫博物馆侧翼《桔园》的大幅组画《睡莲》,我们可感受到画家根据写生获得的心灵原型感觉深观,自由展现在画面空间,形成一片轻松、洒脱、飘逸的灵感意象形式自由运化。它向世人展现印象感觉与原型意象有机相生的绘画直觉一体性。
印象感觉直观,引发现代艺术个性感觉生机形式转化。个性感觉形式印心,造成现代艺术家由生命本体审美感觉内外通观,实现全面意象感觉无限丰富的个性气质、色彩风格、形式语言有机创造。
【注释】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5页。
[2]哈罗德·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3]约翰·雷华德,贝纳·顿斯坦著《印象派绘画大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4]约翰·雷华德,贝纳·顿斯坦著《印象派绘画大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