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方意象艺术:神性静观与个性觉醒

西方意象艺术:神性静观与个性觉醒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督教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感觉静观,相应形成人性感觉与精神性信息互动共生。神性静观触动西方近现代艺术家凝聚感觉,突破神性观念束缚,实现本体个性灵感灵感境界内外通观,彰显生命灵性,情感,精神形式独化。人类艺术知觉无序,导致人的社会行为狂乱。人正是在生命本体原型灵感与上帝的精神性超个体存在相应印证过程,由神性静观实现艺术个性情感——精神境界与原型本真形式创造全面会通。

西方意象艺术:神性静观与个性觉醒

人类生命原型生机信息感应本能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形成艺术灵感特殊性。基督教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感觉静观,相应形成人性感觉与精神性信息互动共生。神性静观触动西方近现代艺术家凝聚感觉,突破神性观念束缚,实现本体个性灵感灵感境界内外通观,彰显生命灵性,情感,精神形式独化。

在公元4世纪到5世纪初,古希腊罗马所创造的古典文化艺术传统及社会文明秩序,随着古罗马帝国陷入“士兵皇帝时期”的残暴内乱急速衰落。蛮族的暴力掠夺及血腥浩劫最终造成古典文化艺术失去生机。人类艺术知觉无序,导致人的社会行为狂乱。古典艺术大萧条使当时欧洲人的知觉一度陷入蛮荒,堕落状态。正是面对这社会动荡现实,古罗马的一位皇帝居士坦丁顺应世变,在公元313年公开承认基督教正当的宗教存在地位。这位帝王在上帝崇高的精神影响下,自己也直接皈依了基督教。公元330年居士坦丁大帝将首都从罗马迁至拜占庭,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基本终结。

基督教所信仰的救世主,即“天父”上帝的独生子耶稣。耶稣由圣灵感孕童贞圣母玛利亚降世救人。他以役于人,行爱人之道为宗,拯求人性回归光明。随着居士坦丁大帝的一道米兰赦令,基督教作为起源于巴勒斯坦穷人的宗教,发展至被帝国官方普遍遵循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精神影响给世界增添光系。

基督教信奉上帝:上帝创世具有无形无体的神圣“超在性”,又产生化于万物的“实在性”,呈现神的原型形式自然存在与人的具体审美形式存在的意象信息本质贯通。因此,上帝的原型神性信息形式“静观”便形成社会人生审美情感全面升华的精神动力。艺术家在“静观”上帝神性形式的过程,使本体人格光明实现与神格光彩的直接会面。

基督教灵魂三位一体的原型光彩形式会通,本原在于引人洞悉现实表象中的原型灵感和谐形式存在,避免上帝天性整一被人性感知行为分裂。上帝本体大美,大爱,心智感觉与灵魂所显现的精神常性统一,以永恒性救赎社会人生。而在陷于大混乱时期社会分裂的罗马帝国,基督教精神的心身引领,使社会唯一能彰显维持地域相对灵感和谐的力量。尽管基督教对异教崇敬诸神的传统理念及艺术感知殊性进行压抑,但是基督教需要赞美上帝圣迹的光彩形象与人心灵的情感形象实现精神信息会通,上帝形象光彩激励艺术家的灵感摆脱世俗物欲,向着崇高精神升华。

从西方社会人生过程,形成人自觉赎人的“原罪”,戒行,苦修等行为表象看,基督教艺术家由于心灵“静观”上帝原型光彩,以心灵神圣崇高形象外化过程认识自身,实现心灵光明感觉信息超于物外,产生对于自身灵性光明形象审美反映的自觉。这种生命本体的光明神性感觉形象审美辨识所产生的精神境界拓展,也使西方文化学者跳出西方文化长时期对所谓“黑暗中世纪”大约长达1000年(公元4,5世纪—15世纪)处于“地狱”时代的偏见。他们从基督教心灵原型神性感觉“静观”所呈现的光彩形象会通性,体现三位一体的上帝光彩形象创造即人的审美形象创造,呈现艺术活动凝聚着真,善,美化一的崇高精神知觉大美。这种知觉精神大美光彩,使后来的艺术家通过上帝光明形象“无所不在”的原型空面形式创造,自由超越自然世界的表象模仿,以心灵神性感觉会通的真实形势变化,体现艺术大美精神感觉变通就是实现上帝神性光彩相应变化的审美形式创造。

基督教艺术中上帝的光彩大美形象与人的生命形象本质同一,明显的反应于宇宙空间光、色、点、线、面等原型造型空间、时间诸存在关系的相应信息形式感觉会通。艺术生机形象创造,印证上帝原型神性形式存在与人的审美感觉形式静观之间,相应发生着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灵感空间秩序关系变化。艺术家通过神性静观,使本体心灵的眼睛感应到光彩形式空间变化中的原型信息存在。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着“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的心灵感知通过信仰上帝形象,创造了人自身形象与上帝形象共通的审美知觉光明信息合一。基督教的神性认知,通过神性感觉“静观”上帝光明形象大化,渐渐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引发人自觉实现生命本体的艺术灵感独化对社会理性偏见及物欲妄为局限的自由超越。

艺术家神性审美形式“静观”所导致的审美情,理会通,使人的心性灵感即时发生全身心感觉平慰的光辉和谐,显现审美感觉与精神常性愉悦平和。那些进入心灵神性审美感觉平和的境界人,相应产生本体心性原型常性灵感形式与当下生机信息关系永恒互动共生性。人正是由于真正进入这种宗教神性审美感觉凝聚状态,才可能在无限会通的精神性灵感境界无限变化中,直观到自身审美灵感形式发现与上帝原型神性存在之间本然为一。由心相原型“本有”,静观上帝神行空间形象,产生艺术情感精神形式“自由”外化。不断升华艺术常性灵感精神由光明崇高的形式创造影响大众精神的和谐。人正是在生命本体原型灵感与上帝的精神性超个体存在相应印证过程,由神性静观实现艺术个性情感——精神境界与原型本真形式创造全面会通。

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其艺术活动由异教多神转为上帝原型光辉崇高形象的心灵感觉确认。基督教教父的神学思维深受新柏拉图哲学思想影响。他们从郎吉弩斯(langinus,公元213—273)《论崇高》中发现崇高即“灵魂的伟大反映”。也从普洛丁(plotinus,公元205—207)阐述物质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太一”对美的心智灵魂引领受到启示。古罗马基督教神学思想家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340)将哲学引进神学,认为人应当通过上帝的“光照”思辨神性光彩永恒,直观上帝的纯精神体原存在形成。上帝精神的原有存在于世界一切美的根源,决定基督教艺术创造的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美颂扬上帝与人类的永恒和谐。

圣·奥古斯丁从青年时代广泛涉足于骑马、踢球、戏剧音乐等活动,后来从信奉摩尼教转信体验到“在物质世界外找寻真理”的本原存在。而这个本原存在就是“静观”生化一切的本体上帝。上帝以绝对自由的创造自我显现,从无中生有的原存在形式创造中彰显自己与被创造万象的同一。上帝作为永恒的本体,本身存在着“过往的本原,一切变与不变的权与,一切暂时的无灵之物的永恒原因。”[1]

从《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从一切皆虚空开始,用6天时光创造世界,从第一天创造光,光使世界出现昼与夜。第二天创造了与空气。直到第六天神按照自己的样式创造人类,让人类管理世界万物。上帝看着自一开始,一一相生的“一切所造的都甚好”造齐天地万物之后的第七日为上帝停止工作的日子“安息日。”《创世纪》从上帝是万物万相的原创造创造,形成世界有形和无形化一的整体,显现原型形式关系的整一及无限丰富性。而对整体大美中的某种人性知觉背离,便成产生社会行为丑恶。社会人生过程避免大美灵性分裂的主要方法,便是通过“静观”上帝本原的光明,照亮人本体自身趋向同于上帝的光明。按照圣·奥古斯丁在《三位一体》第6部第10章所指,人应当“照他认为相宜的,将自己彰显出来,”创造与上帝原型整一及丰富性和谐一致的形体秩序。

“静观”(ataraxy)作为基督教的神性观照的文字理念,最初由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笛(公元121—180年)提出。其本意在于上帝造世,上帝与人血缘相通。人类来源于光明的上帝,人类看不到上帝的真象,但是通过“静观”作为中介,感应上帝光明永恒存在,从光明信息印证回归于上帝大美。本原在于人应当从上帝所创造的万物和谐秩序,具体以上帝大美的恒久存在,从而改善自身的灵感行知走向光明。

圣·奥古斯丁从上帝的三位一体看到人的感觉,内在意识体现,思维,三维会通。三者和谐互动,由现状支持感觉发现灵魂中潜在的典型。他在《论自由意识》第2部第三节说;“在自然界中可能有什么东西是你的理性所想不到的,但你所想到与理性相合的东西,不可能不存在。………人的灵感自然是与他所依靠的神圣典型接触。当它说,此优于彼,它便是在它所接触的典型里见到此,如果它是在说实话,并真看见它所说它看见的。”[2]奥古斯丁用上段文字,表达心灵感觉与理性与“静观”互动,所引发生命原型存在的典型意象真实形式发现。在大爱,大美总归过程,人看到上帝原本变化各种的美好,从而各得其所。意在通过“静观”上帝神人化一的原型大美,使人心灵感觉在喜怒哀乐中得到“道成肉身”得到本体灵感和谐永生。

上帝无所不在的神性原型形式“静观”,使人的心灵感觉在入境状态相生化一。这对圣奥古斯丁而言,便是人的心灵感觉在与上帝原型神性“面对面”互动过程,人主体感觉真实实现与上帝精神大美境界浑然一体,在主客体生命本原相互印证中产生无限同一。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万物趋向上帝为最终归宿。因此,人的心灵感觉“静观”洞察神的原本境界有无相生的无限生机存在,便呈现人的心灵感觉大美形式和谐创造对自然表象物质模仿本能境界的自由超越。人通过艺术灵感境界的不断超越,使自身情感精神与上帝神性崇高大美相向而行,直接会通,和谐如一。

基督教神学在公元九世纪得到约翰·司各脱·厄里根纳(Joannes Scotus Eriugena约公元800—837年)理性充实。他把柏拉图的古典理性认知引入宗教神学,认为真正的宗教与真正的哲学本原共通,由此得出结论;“上帝是始源意义的自然。”“自然以上帝为目的和终向。”“万物来自上帝,趋向上帝,系磁石与缺。”[3]厄里根纳将上帝的创造过程分为分解与回归。上帝本无涵盖为一,由一这个无限,化为世界万象有限的有。万象的有对于上帝的一,由于万象的有限而向神形无限回归。其关系显现着世界一于多的互化。人正是在上帝这种双向的创造过程通过创造世界创造自身。而人通过艺术静观活动,开启人自身心灵大美形式创造活力,真正实现与上帝神性共通的生命之光。

从十一世纪开始,拜占庭教堂彩色玻璃镶嵌传播到整个欧洲。上帝的原型光辉以寓意的色彩形象透射到宏大的教堂空间,让进入教堂的信徒身心直接感受到阳光与上帝光彩神奇变化引发心灵的审美形式会通;同时期,圣歌曲调的调性趋向华美,音乐调式的相对丰富,强化了光色彩形式美的情感创造及精神表现力。基督教艺术形式创造直接形成哲学理性与神学精神互动相生性,生成人本体全面审美感知自由创造对人生审美知觉光明行为的本原引领。

至十二世纪,基督教神学教学家巴黎圣维克托修道院学校圣维克托的雨果(Hugues de St-Vitor·1096—1141年)从上帝之爱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静观”上帝大美本原运化关系。他以“创造的观尝”会通“看不见的美”与“看得见的美”。上帝把看不见的原型大美渗透于看得见的美的形式变化中,形成艺术审美形式与心灵原型神性信息相应相生。

维多克的雨果认为“创造的观赏”造成心灵感应的三种状态:第一“由自然的可见之物到人的可见之物(指人创造的有形物体,包括艺术品);第二:“由自己的不可见之物到人的不可见之物(指隐藏在物体之中的理式或规则);第三“由人的不可见之物到上帝的不可见之物(即上帝的智慧,善与美)。”[4]从静观上帝原存在到“创造的观赏”,使艺术家从看不到的神性大美信息感悟,找到令人的感觉看得见听得真的美的形式和谐。(www.daowen.com)

维多克的雨果从色彩原型形式直观,体会到:“没有必要对色彩做出冗长的论述。眼睛可以证明,当自然的其不同种类的颜色炫耀时,具有怎样迷人的魅力啊!什么比光更美?他虽然本身无色,万物的色彩却在它照耀下闪烁。”[5]色彩作为一切艺术强势情感表现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信息对人的生命感觉机能及审美灵感的跨时空激励。色彩形式和谐,充分反映生命本能情感精神多样和谐形式的永恒贯通。

进入公元13世纪后,基督教经学大学哲学其同构成社会教育体系。神学家以哲学家的眼界汲取自然科学成果,形成西方神学,哲学认知,贯通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核心理念形成哲学与神学古今会通。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年)从上帝心中的观念形式创造,指明,希腊文字的“理念”就是拉丁文字中的“形式”。这种认知揭示出:心灵感觉形式与原在存在于心中的“观念”共通。由此,在不同的境迂中人的理智与感性两种“意欲”相互作用,理智“意欲”节制情感境界,而情感“意欲”发现常给理性发现带来灵感生机。

圣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感官之光与理智之光光明相通。因此他在《神学大全》第1部问21第2款中写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当其与他匠心相符合时,便得成为真实的。”②这种心灵意象情理共通的意象个性形式变化,不但在“形式自身把自己个体化”中提升理性精神崇高,而且由心灵感觉与想象个性形式创造超乎自我表象,形成艺术个性与情感理性意象原型直观共通的神学光明形式创造系统。正是因为这种沟通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适应的体系性建构,圣托马斯·阿奎那从意象形式静观明确肯定现实世界中人的核心地位。人在“原罪”拯救中,保持着与上帝类似的人格自由意志。人通过艺术活动,明晰地感觉到上帝原型生机光明形式而完善自身人格。人唯有“静观”上帝大美,不断实现人的眼睛具有神性原型光明透视的穿透力,从而主动由生命本体灵感形式发现升华自由精神意识,完成艺术情感精神和谐永恒,审美形式即完整,艺术审美和谐与鲜明共通如一。

圣托马斯·阿奎那持神性慧觉,感悟自然本原中神的灵感存在关系,跨越神学名相,发现神与人共通的常性生机由心灵“静观”情理常性互动化一。“静观”神性境界不断超越使他心领上帝原道,会通人格意识,升华哲学理性建构,被现代西方哲学界称誉为发扬神性情感,具有独创性的革新者。人格精神境界独创,唤醒人文精神崛起。人文情感思想的多样化,导致人自觉从本体感觉扩展“人是万物尺度”的意蕴,主动使希腊古典文化精神得到复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乔托(GIOTTO 1267--1337)由身为画家的声望被列为该城市伟人。艺术家由匠人升格为伟人,开辟西方文化风气之先。乔托的绘画形式创造,主要表现于他在基督教经典绘画体裁中,显现出人物内在神情变化的立体造型绘画空间。其艺术灵感感觉形式卓绝发现,直接以人性活泼生动,色彩与素描有机化一的情感形式关系充实了绘画审美品格的精神光辉。

乔托以神性感觉透识人生万象生机,其生命灵性感觉形式转化,自然呈现庄重,和谐,鲜明,曲雅,生机勃发,形神相生的神采风格。他的绘画灵感通过个性形式,尽显“卓绝天才”的自由发现,自由选择,自主创造的典型艺术人格活力。乔托神人会通的自由创造活力,被誉为近代欧洲绘画之父。其艺术感觉——精神光彩激励画家主动开启自身心灵眼睛,用心灵原型审美形式发现,进行个性形式创造。乔托的个性画风影响到威尼斯画派首席画家提香(Tiziano Vecelli,c. 1490—1576)。提香画于威尼斯圣玛丽修道院的壁画《圣母升天》(6.9×3.8米)创造基督教壁画的色彩造型辉煌。提香后期创作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媒介,在强烈的油画色彩调性结构空间,由充满富有活力的个性笔融语言,呈现原型色彩同时关系的强力对比产生的绘画色彩交响。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画家,美术史家乔治·瓦萨利(Giorgio Vasari,1551--1574)对其绘画风格的独创性所说:“这些新作确是以大胆笔触与色彩完成的,所以近看一无所有,远看妙不可言……他一再的修改色彩,可体会到这当中投入了多少心血。”[7]

乔治·瓦萨利说到自己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绘制一幅教堂湿壁画的独特感悟:“我画了三个神当中的天使(我不知道怎么想到了这个主意),可以表明神当是从他们身上发动的,同时,阳光在云中照耀着他们……由于强烈的阴部和明亮的光线,增强画的效果…而使色彩常与变化”[8]

提香的画风,以原型色彩形式独创性,实现人类艺术灵感现代绘画知觉的原创性审美提升。提香的生命灵感知觉独特性,呈现出基督教神性光彩形式“静观”引发的绘画光彩形式辉煌,为近代艺术家个性审美感受活力打开一扇通往心灵深处光明活力的天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家,都主动从心灵原创审美灵感感觉之窗开启,凝聚灵感,形成精神性绘画形式独创,登上人类绘画情感精神会通的艺术高峰。经过欧洲文艺复兴,西方文化从心灵绘画原型神性形式外化,发现绘画艺术的神性感觉无中生有,同时又辅于物象情感—精神个性形式光彩。由于绘画这种特殊的灵感发现系统,罗马人把它列入像文字,哲学一样的人文学科。达芬奇时代,绘画艺术以神奇个性感觉发现包容科学理性,由画家灵感生机直观,看穿自然表象关系之下运化着的生命原型形式关系和谐存在,显现出艺术家最接近上帝精神情感那种原创性的灵感本原创造力。从而绘画灵感境界及心灵形象灵感本原生成性,使艺术家积累视知觉审美形式发现,贯穿听觉,触觉,不断实现生命本体艺术个性形式美感和谐生成。基督教绘画艺术灵性形式“静观”过程,由于人的神性审美感觉统摄形式语言相应贯通,从而让世人全面洞彻生命本真形式中的运化秩序,主动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灵感无限丰富性,艺术才普遍受到自由人的敬重。

由于在人生过程中,人的视,听审美感官从外部获得形式信息量的90%属于视觉。因此,心灵视知觉审美能力在艺术活动中真正开启,等于开启了人类看透自然表象原型生机形式真实,同时又反观自身灵性本原,形成健全审美感觉判断力。近现代绘画意象知觉,涉及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学,化学,色彩学等学科互渗,绘画意象主导视听,形成个性鲜明全面发现的审美形势及审美感觉判断,使人的艺术精神境界与与社会知行化一,共同为着眼于世界秩序长久和谐,本体灵感相应相生的艺术人格理想。真正由艺术灵感充分和谐,实现人类精神自然终极大美的理想。

“静观”光明,静化艺术家的心灵,大成艺术家灵感会通,大化本体生命情感与精神光彩形式创造活力常驻。对于进入网络化信息时代的人,“静观”的意义在于生命原型审美常性回复及艺术灵感形式独创。

【注释】

[1]《忏悔录》卷1第6节,见阎中国《基督教与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2]同上书第66页

[3]同上书第121页

[4]同上第193页

[5]同上第197页

[7]修·昂纳|约翰·弗莱明著《世界艺术史》南方出版社,中文版,2002年版,第498页

[8]李广元《艺术灵感生成》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