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意象艺术:灵感与生机

意象艺术:灵感与生机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意象“太和”,妙在心象灵感会通视听有机化一。上文显现远古人以“乐和”致“神人以和”的天乐信息感应。乐音气象之动,直接深触生命原型生机关系,致灵感以虚生情,以情生韵,气韵情感生动致“神和”体道。先秦时期孔子大力推行儒学“乐教”,传承周礼,全面开启心灵审美情感,以“乐情”早发,促进艺术大美体现“原道”,致灵感本质“太和”的艺术人生境界。

意象艺术:灵感与生机

原始艺术大美,本质特征在于原始形式符号通神。古代意象“太和”,妙在心象灵感会通视听有机化一。近现代艺术家以个性鲜明的意象风格变化,呈现视听审美联觉形式的自由外化。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的感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成与科学的关系,认为“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1]从马克思上述文意中,可见人的视、听审美感觉与自然生机的有机相生关系。因此,对于人类艺术灵感古、今、中、西贯通的本质存在,任何狭隘的感觉偏执,都不可避免地令人生过程发生难以逾越的审美知觉障碍

马克思在19世纪初已察觉资本主义生产所导致人的本质感觉力量被物质欲望所“异化”的现实。由此,他从中发现人的视、听感觉以独特方式形成用“全部感觉在自然界中肯定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丰富性。“从主体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2]

从人类生命本能心灵意象感觉本质即马克思在上文中提到的“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美的规律”循自然生机信息不断生成的过程看,史前人原生态感觉“塲性”中的生机信息感应,由人类生命本能自然神性感觉敬畏,在灵感气象“通神”状态中,自发呈现“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混沌情感与原型意象符号朴真化一。这种内外生机化一现象,至今尚存在于非洲、大洋洲的原始土著生存环境中,出于心象感觉混沌为一,这些土著人动物图像与现实动物生命共通。

随着古代社会农耕和定居,古人扩展原型符号交流创立象形文字、音乐、歌舞、绘画等多种艺术活动。心象灵感形式传承,促成儒学创始人孔子承前启后,“身通六艺”“六艺治一”之教在整个“人生”过程实现,尤其是以“乐情”激励生命意志,大成“游艺”人生的意象灵感“太和”。孔子儒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真正实现人性“太和”感觉本质会通的动力在于孔子“乐情”、“游艺”。“游艺人生”成仁、德、朴素体道,构成中华民族文人诗歌、音乐、绘画形式与大自然生机信息及生命原型意象本能常生久化。心灵感觉全象通观,由意象灵感守神化一,致音乐律动以气象生化,绘画造型神形气韵互动相生。

现代社会人性感觉的个性形式创造,同时创造了个性感觉鲜明的全面灵性自呈。当代社会进入虚拟化网络信息时代之后,虚拟化网络信息在促进科技创造飞速进步的同时,又造成当代人对于高科技智能时尚物质的过度依赖,使人类艺术精神感觉出现与自然原型生机信息过度分离的碎片化现状。当代人正是由于弱化对象化的感觉信息相应激励,心灵原型本真感觉失守,导致多数人长时间不自觉地陷入电子虚拟信息追随之中难以自拔。那些为体面的生活而竞争,整日面对电脑或科学仪器的人,普遍出现视听审美感觉直观迟钝,倾听能力低下的时代通病。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如果在长时间失去自然原型气象形声交相会通,便直接影响心灵感觉与身体机能相应和谐发展。如今世界,心灵审美感觉困顿,使人患精神分裂病症的现象愈演愈烈。

面对当代人的生命情感与精神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心象感觉游艺会通,艺术灵性“太和”“常性”,便显现出具有“普世”的本真意义。

被历代学者们认为追述商、周史料及上古史跡的著作《尚书·尧典》中载舜帝与乐官夔行乐教的对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史记·五帝本记》胄子作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上文显现远古人以“乐和”致“神人以和”的天乐信息感应。“击石拊石”即用石击打不同音高的磬发出乐音节律,使百兽(也有学者认为是人披兽皮扮演百兽)与音节相应起舞。由此,可见声音作为人类生命第一现象,以原型情感最初的本能节奏成律,触动生命本能感觉之深。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表明心灵感觉与天地阴阳之气相应相化的原型生机关系:“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大自然六气生机信息运化与乐音节律神性感应有机会通,造成远古圣贤六气运化之虚“循耳目内通”,化生心象相应会通,自呈心灵光明气象形式“天全”、“太和”。这种生命原型气象全性感悟,使中华民族在3000年前便由神性意象感应,发现天地气象运化与阴阳五行、五音、五色原型形式相化,印心成象为和的原型情感本质形式和谐相生关系,形成社会人性感觉“听和则聪,视正则明”(《国语·周语下》)心灵意象视听感觉相应、相生,耳聪目明健全发展的审美“常性”。

国语·周语进一步深入表达“乐和”的相关形式关系性,通过载有周景王与他的神瞽乐官伶州鸠的对话,证明远古人在确立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基础上,实现天道气象运化与乐音“六律”之“乐和”。

远古乐官感应天地气象,化“六气”为“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以节之,物得其常。”生命原型意象形、声之乐“平和”会通,使古圣贤以“乐和”,率本体视、听灵感动、静为一,大齐天下之变。

人类在进化过程,由生命感官机能在大自然环境时间与空间运化中不断感应形、声、气象接受光色、音色、信息明暗、高、低、长、短、上、下、强烈、柔和等原型形式激励,形成心象本能视、听信息相应共通的灵感本质积淀。乐音气象之动,直接深触生命原型生机关系,致灵感以虚生情,以情生韵,气韵情感生动致“神和”体道。先秦时期孔子大力推行儒学“乐教”,传承周礼,全面开启心灵审美情感,以“乐情”早发,促进艺术大美体现“原道”,致灵感本质“太和”的艺术人生境界。

战国末期,荀子(约前313—前238)从情性本能“审一,定和”,发扬孔子“乐教”、“乐正”,正声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践行人生灵感知觉“太和”,相继由“率一道”,“兴于涛,立于礼,成于乐。”乐贯形、声,化成人生“大美”总成的意象艺术万变之道。荀子由人性本能音乐本质感觉的“乐情”体验,在两千多年前,写出人类第一部自呈审美系统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论》。

《乐论》首次揭示人生之乐与音乐活动心灵形象相通的情感本质关系。由此提出:“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声相应,使古人心灵感觉“同听”“审一定和”,声乐之象比自然环境中的生生物象,节节成雅、颂乐音之文。

荀子从人心感应“正乐”得天下和顺,进一步触及“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顺气成象”的感觉本质在于生命原型气象形式,“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以自然太虚之气化为形、气韵神采“穷本极变”的灵感会通。呈现远古乐舞原型形、声,动态化一,“正乐”明心体道。导致“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龠发猛……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龠似星辰日月,鞉、柷、拊、鞷、椌、楬似万物。”而人在舞乐行进之中,“目不自见,耳不自闻”却凭心灵形象信息通感,达到体态俯仰随乐音节律进退自如的情性本乐。(www.daowen.com)

远古人耳目气象感应,以形象生机信息印心,不断由生命本能积淀成人类心象原型感觉机能与自然环境中的形、声关系会通。古圣贤以五色、五音相应成文,共同反映出声色之情“太和”形成内外会通,形成社会人生乐者灵感致和的审美知觉“常性”。

在荀子《乐论》影响下,汉武帝刘彻异母兄长,河间献王刘德(约前175—前130)作《乐记》。《乐记》今存于《礼记》中,由11篇文章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古代深入表现音乐原型感觉本质及审美形式关系的艺术专著。汉代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的主要章节抄自《乐记》。

《乐记》从人的本性感觉自然气象而生动,表明“乐由心生”,“无乐不象”的“乐象”感觉本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声,声成文谓之音。”由此作者从声、音感觉关系,认为世间“知声而不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音乐时、空、信息之动,化生人的情感生机本质与心象气韵形式互动,生成人的视、听审美灵感心象“太和”。

《乐记·乐象篇》由“乐象”为命题,明确提出“声音,乐之象也。”“乐象”揭示心灵乐律动态的原型感觉形象的存在关系。《乐象篇》以“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充分表明古人实现“乐象”审美感觉形式循生命元气生机律动,“乐情”生化,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的神韵灵感关系,通过金、石、丝、竹等乐器演奏合于舞蹈表演动作,大成社会民生之乐由心灵“乐象”气韵情势生动会通。《乐记》发扬庄子“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的生命原型信息感应本能,凝精神于视、听感觉冥冥化一中,心象形式应自然万象生机气息而动,实现“乐象”情感生机动象形式超前外显的艺术灵感光彩表现力。

“乐象”与大自然生机气象运化关系的相应直接性,造成音乐情感教育以原型情性互动,达到“乐观其深”、动人致深,育人以速的社会审美功能。

“乐象”心灵信息会通的情感动势,全面作用人的艺术灵感形式创造活力。心灵“乐象”对原型动态形式结构节奏、旋律等灵感信息相应关系进行疏通、外化过程,光明形象印心,审美感情常常溢于“象外”,形成推动“象外”慧觉不断无碍发现的动能。“乐象”形、声灵感动态静与之和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推动审美感觉和谐发展。那些因音乐开启审美灵感,产生重大社会文化影响的人,大都受益于“乐象”灵感光彩心象形式有机会通。如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以“乐情”,将古诗305篇皆弦歌之,由“六艺治一”,游艺人生,产生的意象活力作《春秋》,序《易经》,大成诗、书、礼、乐之教育人格“太和”“穷本知变”之大化。

“乐象”形式关系心会,使艺术型的现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用心灵音乐感觉光彩,激发想象力对宇宙时空相对存在关系的多维“象外”认知不断穿越。“乐象”与视觉形象由人的大脑“联觉”效应,更充分地作用于历代艺术家独到的形式语言创造过程。中国古代书法、绘画大家,大都游艺于诗词、音乐、书画,心灵意象情感形式默契神会之中,“乐象”本能的时空变通性使绘画呈现“乐象”感觉生机时间、空间纵横飞动的气韵神采相应会通。如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大写意画家徐渭(1521—1593)笔下天纵神妙之奇,明显得益于他精通文学、音乐、戏曲、“乐象”原型情感生机形式意象光辉独化。中国历代音乐名典,皆出自音乐家心灵“乐象”感觉之本,如古琴曲《阳春白雪》含春风拂、万物苏醒,白雪洁静中透出竹声琳琅之乐音意象。在西方现代艺术家中,抽象绘画大师康定斯基(1866—1944)的创作道路,受“通神学”影响,明显地显现文学、音乐、绘画审美感觉与视听审美形式之间有机共生的情感精神光彩会通。“乐象”与视象“心灵震荡”,化生心象殊象与自然信息气象和谐共生。

“乐象”同样以乐音节律形象,明显地呈现在西方标题音乐形式中,如贝多芬(1770—1827)第六交响曲《田园》,四个乐音章,分别表现人在田园风光留览过程中相应得到的“乐象”形态。“乐象”形式直观深听化一,则更充分地再现于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1862—1918),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直接得自大自然“乐象”感觉印象,用纯音乐形式表现诗、画、音乐原型节律、色彩和声相应相生的时空意象。

康定斯基在他的那部对现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专著:《艺术中的精神》中,从心灵“乐象”感应共通,认为奥地利维也纳表现主义音乐家“勋伯格(1874—1954)的音乐把我们引入了一个音乐的感受不是耳听,而是纯粹心灵感应的新王国。”[3]

“乐象”、视象原型感应有机相生,使西方现代艺术家从生命本能情感“内在需要”的表现原则,贴近古代东方哲人的“乐象”、视象灵感意象内外会通的真知。如法国最伟大的现代画家亨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借自然原型色彩形式“神韵”强化,表现具有“乐象”视象古今时空自由碰撞,内外生机信息和谐会通发生的艺术形式交响。

“乐象”大美灵感会通产生的心灵意象光明,促进人类历史上诗人、音乐家、画家、科学家、政治家审美形式感觉光彩无界限沟通。由此昭示,人生过程唯有心灵大美形式通观产生的本体灵感通透,才可能自觉终止社会人格异化妄为,由对象化大自然升级信息激励充分发现人类社会终将走向艺术化健全生存的真正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卷第1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卷第126页。

[3]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魏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