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教在江南的早期传播-江南文化十六讲

道教在江南的早期传播-江南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道教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后被东汉张角等利用,作为发动民众的宗教武器,遭到统治者的严厉镇压和取缔。建安二十年,张陵之孙张鲁归降曹操,大部分教众由川陕迁徙到关陇、洛阳等地,五斗米道遂在北方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流传到吴地。孙氏这样做当然可以巩固其政权,但客观上也有助于早期道教在吴地的活跃和发展。

道教在江南的早期传播-江南文化十六讲

江南的修道之士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史书记载有不少神仙方术之士。如《吴郡志》卷九《古迹》载洞庭山有毛公坛,为汉人刘根修仙得道之处;葛洪《神仙传》卷三载有吴郡人沈羲,“学道于蜀中”,后主持“吴越生死之籍”;陶弘景《真诰》卷十二《稽神枢第二》载有吴人言城生,学道于“总括吴越之万神”的“东卿司命”;同卷还载有吴郡毗陵人韩崇,少好道,得林屋仙人授法,后任宛陵县令时,用道以抚民,虎狼深避,蝗不集界;卷十四《稽神枢第四》载有北海安丘(今山东安丘市)人郎宗,出任吴县县令,“精通道术”,能预知灾异。

汉末以来,中原地区屡遭兵燹,不少中原民众迁移吴地,早期道教也跟着传入吴地。早期道教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后被东汉张角等利用,作为发动民众的宗教武器,遭到统治者的严厉镇压和取缔。五斗米道兴起于巴蜀一带,由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又称张道陵)所创,受其道者皆出五斗米而得名。因张陵被尊奉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陵之孙张鲁归降曹操,大部分教众由川陕迁徙到关陇、洛阳等地,五斗米道遂在北方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流传到吴地。

东晋以后,吴地道教以五斗米道为主,但在汉末三国,影响较大的要数于君道,“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即催斩之,悬首于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9]孙策不顾诸将和母亲的求请,坚决处死道士于吉,就是担心于吉对他部众的影响过大,聚众起事非常容易,不利于他在江东的统治,由此可见早期道教道团在吴地可谓风靡一时。(www.daowen.com)

孙策之后的孙权转而扶持道教。《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载,黄龙二年(230年),孙权不顾陆逊等重臣反对,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至亶洲(今中国台湾),“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结果卫、诸葛两将仅获亶洲数千人,次年两将以“违诏无功”的罪名被诛杀,可见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出海的本意并非拓土掠众,还在于寻找仙药,对道教求仙之说可以说是深信不疑。

早期道教还与谶纬、民歌童谣之说广泛流行。《建康实录》卷二载:“初,汉末兴平中,童谣曰:‘黄金车,斑兰耳,开阊门,出天子。’阊门即吴西郭门也,夫差所造,帝即吴人。”此童谣流传于兴平年间(190—195年),内容暗示孙氏终将成就帝业。但孙权称帝要到黄龙元年(229年),前后相差达三十余年,或许可以说明孙氏家族在汉末加入群雄逐鹿中原的争斗时,就有意识地借助谶纬之说在吴地为自己营造声势。孙氏这样做当然可以巩固其政权,但客观上也有助于早期道教在吴地的活跃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