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历经魏晋南北朝的不断消化和吸收,并不断与中国传统的儒学、玄学产生碰撞和交融,终于在涌现大量汉传学派师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各个汉传宗派佛教。在江南地区,影响较大的宗派佛教主要是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和禅宗等。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实际开创者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智顗本是荆州人,俗姓陈,父亲为梁朝重臣,十七岁为僧,后至建康弘法,以后长期在以浙江天台山为中心的江南区域活动。时任扬州总管的晋王杨广非常尊重智顗,曾数次邀请智顗去扬州传播佛法,智顗也曾为杨广授菩萨戒。天台宗的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故也称法华宗,智顗提出的“一念三千”的理论就立足于《法华经》。天台宗传至九祖湛然,系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又开创新义,率众北上传播经义,使得天台宗呈现中兴之势。天台宗强调圆融,试图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理论体系相对完备,对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同时由于契合隋唐大一统的政治局势,因而在隋唐时很受当权者的认同,后来在北方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甚至还远传边地,声誉远播,敦煌文书中仅公元8 世纪的一百年中,就有关于《法华经》的各种题记88 则,吐鲁番也有注读《法华经》的抄书。9 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天台宗传到日本,后日本有天台本宗和日莲宗,都比较兴旺。
三论宗是指主要研习和宣扬印度大乘佛教的第一位著名论师龙树(后被尊为菩萨)所著《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的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在江南地区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六朝时江南就是三论学的中心,东晋时南下的高丽和尚僧朗较早倡导三论学,定居于建康近郊的栖霞山(时称摄山),陈朝时,三论学得到开国之君陈武帝的推崇,传布益广。但入隋代后,统治者又大力削弱三论学在江南的影响,直到吉藏出现后,三论学再次兴盛,吉藏也因此成为三论宗的真正缔造者。吉藏祖籍西域安息,但出生于建康、长于江南,博学多才、尤精三论学。隋平定江南后,吉藏入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后世也称嘉祥大师。三论宗后期的重心移至北方,但仍然是隋唐时期义理佛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净土宗是在中国民间社会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佛教宗派。净土宗的修行方式简单易行,不用自己勤修苦练,号称只需“借他力”即借助菩萨的慈悲即可渡过苦海、“易行道”即通过做功德或重复称念菩萨名号等简单举止,即可以修成正果,因此净土法门很快传遍全国、信徒无数,成为在中国流行最为广泛的宗派之一。净土宗常视南朝庐山的慧远为始创者,但此后净土宗在北方更为流行,从中唐起,净土宗的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净土宗的传播重点。(www.daowen.com)
禅宗因为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创始人为菩提达摩,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经惠能之手而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巨的宗派之一。江南得禅学之先,最古老的禅法经典《安般守意经》就先在江南地区流传,般若学、三论学中的不少义理为禅学所吸取,南朝末及隋唐间,天台僧人创立以般若理论为重要底蕴的天台禅法,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又有法融(禅宗四祖道信的弟子、五祖弘忍的同学)在南京牛头山讲学,开创带有江南地域色彩的牛头禅。再到中唐以降,禅宗各派纷纷流向江南。慧能以后,著名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怀让和弟子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系以江西为中心,青原行思下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其中曹洞的大本营也在江西,云门宗在广东开山立宗前一直在浙江活动,后来不少传人也回到江南,法眼宗开创者文益禅师是在南京开宗的,传人也多在江南。可见南禅在江南地区发展之盛,尤其是浙江,明初僧人清睿的《明洪武乌石福慧寺舍田记》曾追忆元时浙江禅学的盛极一时:“予闻元盛时,诸老师以禅学开化一方,若高峰妙禅师、中峰本禅师之于杭之天目山;元翁信禅师之于湖之天池山;千岩长禅师之于金华之圣寿山;与师之乌石山。此时有后先皆于道望之,重奔走四海参游之士,其所建立门庭相与修于东西两浙间,可谓盛矣。”[8]
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等宗派相继在江南地区广为传播,其背景是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民间社会相对富裕所致,毕竟佛教徒不事生产,要靠民众布施才能维持生活,再加上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信仰活动又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经济发达地区一般能为宗教信仰提供更为丰厚的土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