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文化:强悍民风,犹存六朝

江南文化:强悍民风,犹存六朝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时期,吴越地区的强悍民风依然保持着。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王,就担心吴越地区素来民风轻悍,于是封他的侄子,性情剽悍、屡立战功又当壮年的刘濞为吴王,目的就是让刘濞镇守东南。两晋时吴地的尚武民风已经开始变化,但仍存有以义兴郡周氏、吴兴郡沈氏为代表的武力豪宗。直到隋初,吴人“轻锐”之名仍然为中原人所熟悉。

江南文化:强悍民风,犹存六朝

秦汉时期,吴越地区的强悍民风依然保持着。《汉书·高帝纪》则称:“越人之俗,好相攻击。”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王,就担心吴越地区素来民风轻悍,于是封他的侄子,性情剽悍、屡立战功又当壮年的刘濞为吴王,目的就是让刘濞镇守东南。此后刘濞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请名将周亚夫领兵出征,周亚夫听从谋士建议,认为“吴兵锐甚,难与争锋”,不可与吴兵正面对阵,于是采取“深沟高垒”的坚壁政策,[1]又断绝对方粮道,最后顺利平定七国之乱。

孙吴立国江东,能以数郡之地与强魏抗衡,以少胜多取得赤壁和夷陵两次大胜,成为三国之中最晚败亡者,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的吴人仍然保留着骁勇善战的习气。到孙吴后期孙皓统治时,孙吴军队的战斗力仍然不低,《三国志·吴书·华核传》称:“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干宝《晋纪》载丹杨太守沈莹,“领丹杨锐卒刀盾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阵”,这支青巾兵堪称吴国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2]于280年战败后吴国也随之覆亡。孙吴灭亡后,中原人士仍然对吴人好武印象深刻,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吴都赋》提到吴地时就称“士有陷坚之锐”。《晋书·华谭传》也称:“吴人轻锐,难安易动乎?”“吴阻长江,旧俗轻悍。”

两晋时吴地的尚武民风已经开始变化,但仍存有以义兴郡周氏、吴兴郡沈氏为代表的武力豪宗。义兴周氏和吴兴沈氏均拥有数量众多、战斗力极强的宗族部曲,涌现出不少名将,《晋书》卷五十八《周札传》称:“今江东之豪,莫强周沈。”义兴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周处为孙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少时祸害乡里,为后人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后浪子回头,入仕西晋,官至平西将军,因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元康七年(297年)力战无援,死于沙场。周处之子周玘在西晋末年,纠合江南部众,与朝廷军队一起先后平定割据江东的石冰、陈敏、钱璯等,史称“三定江南”。晋朝廷为表彰他的功劳,加上江南地区人口增殖,遂特意从吴兴郡、丹阳郡中分出六县设置义兴郡。周处第三子周札亦是著名武将,永昌元年(322年),大将军王敦以诛刘隗为由起兵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周札授命都督石头诸军事。王敦掌权后,周札迁右将军、会稽太守。(www.daowen.com)

另一沈氏家族在晋宋之间,亦以武功扬名。时吴兴沈氏主要有沈景、沈浒这两支,刘宋初年,沈景后人沈庆之就以勇猛晓兵著称,东征西讨,多次率兵平定边地叛乱,孝建二年(455年),年过七十的沈庆之辞官归隐,后来仍然在朝廷的要求下数次出征讨叛,可见其威望之盛。后人王夫之曾盛赞沈庆之的功绩和气节,认为他有黄袍加身的机会却抱忠而死。[3]沈景后人另有沈演之、沈文秀数代为将,熟悉军武。沈浒这一支的后人中,有沈田子、沈林子兄弟追随刘裕讨伐鲜卑,攻入长安,《宋书》卷一百载刘裕在庆功会上对沈田子赞誉称:“咸阳之平,卿之功也。”甚至连著名文学家沈约的父亲、沈林子少子沈璞也是一员骁将,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宋派遣王玄谟率师北伐,不料大败,北魏军队紧追不舍,幸而时任盱眙太守的沈璞早有远见,早就加固城垒、广聚盐米,固城死守,北魏兵不得不知难而退,确保了江南腹心地区的安稳。

直到隋初,吴人“轻锐”之名仍然为中原人所熟悉。《北史》卷七十六《来护儿传》载隋开皇十年(590年),杨素领兵平定江南高智慧,名将来护儿就建议称:“吴人轻锐,利在舟楫。必死之贼,难与急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