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文化:造园大师张南垣与艮岳山匠

江南文化:造园大师张南垣与艮岳山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南垣为明末清初的华亭人,单名涟,南垣为字,生于万历十五年,后定居嘉兴,少时随董其昌学画,后在造园实践中融入山水画的意境,一生所造名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十余处,如嘉兴吴昌时竹亭湖墅、太仓吴伟业梅村、常熟钱谦益拂水山庄、吴县席本桢东园等,皆名噪一时。艮岳的垒石工匠则大多出于吴兴(今湖州),称为“山匠”。

园林按照地域分,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蜀中园林,如果按性质分,可分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第宅园林(或称私家园林)和名胜园林,江南地区则以第宅园林最为出名。第宅园林空间有限,要求尽可能呈现多种层次的景观,对造园工匠提出了较高要求,又由于第宅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很多文人士大夫亦涉足其中,视第宅园林为精神寄托的载体,使得江南园林成为文人情趣最凝聚集中的场所。

江南园林发端较早,早期多为皇家园林或名胜园林。为适应气候湿润、水网密布的自然环境,良渚、河姆渡先民们采用了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由此奠定了江南乃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基本类型。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尤其是夫差大兴宫苑之风,见诸文献的吴国苑囿别馆有二三十处,知名者如姑苏台、馆娃宫、长洲苑、消夏湾等,今苏州灵岩山顶仍可见馆娃宫遗迹。越王勾践也在绍兴地区广筑离宫别苑,如越王宫台、离宫、美人宫等。越被楚灭后,春申君大兴土木,将吴故王宫即吴子城改建为桃夏宫,巧饰盛极。汉代吴王刘濞治吴四十余年,铸钱煮盐,积累财富无数,修治长洲苑,奢华程度按照枚乘的说法甚至超过汉天子的上林苑。

六朝士人个性张扬,钟情自然山水,催生出江南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第宅园林。东晋名臣谢安及其侄子谢玄江宁东山别墅园、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的会稽始宁庄园,都是著名的庄园型园林。城市内的第宅园林,实源起于两汉时期一些大臣宅邸,可惜史载阙如,六朝时则渐为时尚。东晋建康(今南京)为帝都,权贵云集,江南士族代表之一、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纪瞻深受东晋朝廷倚重,后辞官归居南京城南乌衣巷,置亭馆园池,竹木花石为一时之胜。刘宋名士戴颙是戴逵之子,从浙江桐庐移居苏州城内后,“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10]隋唐政治中心北移,江南成为财富渊薮,私家宅园之风长胜不衰,尤其是具有山水之胜的苏州、绍兴、扬州地区,造园之风更炽,元和年间进士姚合《扬州春词》说:“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宋元时期江南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第宅私家园林呈燎原之势,遍布于会稽山麓、西子湖畔太湖之滨、扬子江边,仅湖州一地,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吴兴园辅》就记载他经游者36 处,名园如镇江沈括梦溪园、南京王安石半山园、杭州韩侂胄南园、苏州苏舜钦沧浪亭等。明清时为江南园林的巅峰时期,私家第宅园林如雨后春笋不断冒现,苏州有明一代有“城里半园亭”之称,有“江南五大名园”的南京瞻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和苏州拙政园留园等,都建于明代。

江南园林浸润着浓厚的文人情趣,又可称为文人园林,尤其是明清时期,不少知名文士亲自涉入园林的设计和构筑。文人阶层更为钟情青睐的是第宅园林,由于文人阶层文化素质较高,对自然风景理解深刻、对自然美有着高度鉴赏能力,他们构思设计的第宅园林往往寓意高远独特,不仅能实现日常家居的格调优美化,更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独立人格的栖身之所,成为表现隐逸理想、陶冶生活性情的绝佳场所。其中典型者如文征明设计拙政园。史载文征明应园主王献臣邀请,对拙政园进行通盘规划,确立了因水设景串景、格局疏朗有致的整体特点,并作《拙政园图》摹画全园三十一处景点,各系以诗,还撰有《王氏拙政园记》。文征明曾孙文震亨的造园兴趣更著,不仅建艺圃为家居,更撰写《长物志》,从园林鉴赏的角度,对造园活动进行系统总结。此外,陈继儒、石涛、张岱、祁彪佳、朱舜水、李渔等江南著名文士都曾亲手构园营池。

当然,文人更多只是赋予园林某种理念和价值追求,造园活动毕竟属于建筑工艺之列,正是无数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造就了江南园林的不尽辉煌。浙江杭州人喻浩是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家,又作预皓,擅长营建木结构建筑,欧阳修《归田录》誉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曾主持汴梁(今开封)开宝寺木塔的建造,历时八年始告成。著有《木经》三卷,记录当时营造房屋之法,后北宋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即由北宋建筑学家李诫在《木经》一书基础上编修完成。可惜该书早已失传,仅沈括著《梦溪笔谈·技艺》中有简略记载。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涌现出众多专业造园名师,大多具有书画底蕴,善于融入文人追求的意境和情趣。明代上海人张南阳,生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早年学画,后从事筑园叠山,上海潘允瑞的豫园、太仓王世贞的弇园即出自他的手笔。张南垣为明末清初的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单名涟,南垣为字,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后定居嘉兴,少时随董其昌学画,后在造园实践中融入山水画的意境,一生所造名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十余处,如嘉兴吴昌时竹亭湖墅、太仓吴伟业梅村、常熟钱谦益拂水山庄、吴县席本桢东园等,皆名噪一时。张南垣有四子皆承父业,其中三子张然,后长期供奉内廷,在京师号称“山子张”,主持重修瀛台,建玉泉山静明园、畅春苑等皇家园林,享誉北方。清代武进县(今江苏常州)人戈裕良(1764—1830年),字立三,元时迁居常州东门外,家境清寒,23 岁时外出造园谋生,很快成名,尤以叠石著名,一生所建名园和假山有多处,最著名者为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空间有限却营造出深山幽壑、崖峦耸翠的独特效果,所谓“咫尺山水,城市山林”之妙,学者陈从周《中国园林》赞称:“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

以造园为职业的匠师也自两宋时形成。宋徽宗好名园假山,于开封筑艮岳,非常注重叠石掇山,于是派朱缅在苏州设应奉局,搜索勒取苑中所需的奇花异石,用船输往京城,称为“花石纲”。朱缅为迎合宋徽宗,极力搜罗两浙珍奇花石,巧取豪夺,民怨极大,去世后连累子孙,清人顾禄《桐桥倚棹录》载:“宋朱缅以花石纲误国,子孙屏斥,不列四民,因业种花,今遗其风。”艮岳的垒石工匠则大多出于吴兴(今湖州),称为“山匠”。到明清时,形成苏州香山帮建筑流派,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塑匠、叠山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成为与皇家派、岭南派并行的我国三大古典建筑流派之一。

【注释】

[1]工艺是一个复合词,在古代各有所指,工泛指工匠艺人,即各类手工业劳动者,如《论语·魏灵公》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考工记》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工除作名词外,还有擅长、精巧之意。艺在古代作藝,本意为种植,后引申为才能、技艺、准则、限度等。作为复合词的工艺,包括工和艺的内容,古代主要是指造物营建的手工工艺。

[2]《三国志·吴书》卷四十六《孙策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www.daowen.com)

[3]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30~731页、第202页。

[4]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七“谈艺”,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4页。

[5]何伟然:《马又如》,见《明文海》(第五册)卷四百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76页。

[6]朱舜水著,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上册卷七,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0页。

[7]李约瑟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第18页。

[8]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工艺类·制泥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89页。

[9]宜兴在秦时称“阳羡”,西晋时由于周玘三举义兵而改称“义兴”,宋代因避宋太祖赵光义讳而改名宜兴。

[10]《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戴颙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