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虽然属于器物层面的文化形态,但在中国人看来,却具有代表和彰显正统儒家文化的重要作用,凡是认同汉族服饰制度的,就属于同我族类;凡不认同汉族服饰制度的,属于非我族类。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的民众誓死抗击清人,究其原因并不是为效忠朱明王朝,而是为了维护原来汉族服饰,也就是为了维护汉族文化。
清人南下时,受到的武装抵抗主要来自于朱明王朝的残余势力,民间抵抗并不强大,但在清人颁布剃发令后,情形发生倒转。清人在1644年入关前,就曾经发布过“剃发令”,遭到汉人的强烈反对后,一度公开废除。但次年,清人进军江南地区占领南京后,自以为政权稳固,于是摄政王多尔衮就重下这一命令,且要求十分严厉,号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同时还要求汉人改易服饰。汉人根据儒家传统,不随意剃发,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服饰则交领、右衽、对襟等,而清人要求汉人剃发留辫,将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同时着对襟、盘扣的旗装马褂。
这样一来,在顾炎武等秉持文化传统的学者看来,清人攻灭的已经不是明王朝,而是儒家传统文化了。如果清人要灭亡的是明王朝,那么这只是肉食阶层即明王朝的统治阶层要操心的事,与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顾炎武称之为“保国者,其君其君,肉食者谋之”;但如果清人要断儒家文化的承袭,那么这就关涉到所有“匹夫”即普通百姓了——顾炎武称之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换句话说,清人“剃发令”下,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受到巨大的威胁,此时,所有民众都有责任、有义务奋起反抗,以捍卫汉人固有的文化。(www.daowen.com)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清人执意推行剃发令后,全国各地绅民同起反抗,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始于清人接管之时,而始于剃发令颁布之际。江南地区的抵抗尤其惨烈,如江阴绅民壮烈的据城抗清斗争,就是在清廷委派的知县下令剃发后爆发的,嘉定绅民也是在清朝委任的知县宣布剃发后起义反清的。此后,坚持实行剃发令的清政权一直遭遇零星但持续的反抗,直到康熙亲政后,施行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圣谕十六条”,从另一角度承认了儒学的地位,这才真正稳固了清帝国的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