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方汉族服饰:魏晋时期的南北融合

北方汉族服饰:魏晋时期的南北融合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出现两大变化:一是传统的冠服制度受到极大冲击和突破。二是胡服因素大量吸收融入汉人服饰中,并影响到南方的民众。魏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汉族服饰出现很多变化,尤其是随着儒家的衰微和佛、道的兴盛,冠服制度也受到强烈冲击,特别在民间社会,衣着以随意、舒适为旨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出现两大变化:一是传统的冠服制度受到极大冲击和突破。二是胡服因素大量吸收融入汉人服饰中,并影响到南方的民众。

魏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汉族服饰出现很多变化,尤其是随着儒家的衰微和佛、道的兴盛,冠服制度也受到强烈冲击,特别在民间社会,衣着以随意、舒适为旨趣。士人不戴冠、光包块巾的风气非常盛行,苏轼描绘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就是这种情况。衣着则以衫取代袍,袍服袖端一般比较收敛,衫则不收,袖端宽敞、大袖宽衫、褒衣博带。甚至连服装的穿法也常常标新立异,如衫领敞开、袒露胸怀。不过,游牧民族中的上层统治者则醉心于汉化,羡慕帝王和士大夫的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于是宽袍大袖、制作精美、用料考究的衣裳冠冕仍然在正式礼服中使用,作为彰显统治阶层尊贵身份的手段。如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改制后,群臣上下都穿戴汉魏衣冠,这使得传统的冠服制度仍然保留传承着。

与此同时,大量游牧民族从北方南下,定居于原为汉人所居住的中原地区,导致胡、汉人民错居杂处,而以紧身、修窄、合袴为特点的胡服穿着方便,适合于放牧和日常生产活动,于是很快流行成为常服,并自北向南不断推广。(www.daowen.com)

三国孙吴时期,北方的裤(袴)褶服在江南就非常流行。裤褶服是上身穿褶(衣),下身着裤,裤为满裆长裤,这种打扮非常方便军队将士的行军骑射,于是先在军队中流传。《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载本为谋臣的吕范出任孙策的都督,为整肃军容军纪,他亲身演示,换下褠衣即公服,穿上裤褶、手持马鞭,以干练精明的姿态出现在众军前,对振奋士气、整饬军容起到了很好作用。又如《南齐书》卷四十九《王奂传》载王奂率军北行时,齐武帝萧赜见其士卒衣多褴缕,于是专门送裤褶三千套。裤褶服轻便灵活,适于劳作的民众穿着,于是逐渐由军队扩散至民间,不分贵贱,男女均可穿用。士庶百姓所穿长裤的款式较为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十分肥大,俗称大口裤,类似于今天的喇叭裤。由于裤管松散不利行走,于是用布带缠在膝处,这种裤子被称为“缚裤”。再到隋唐时期,胡服仍然流行。隋炀帝巡游时,随驾人员都穿裤褶,唐贞观年间,一度将胡服裤褶改作朝服。

从上衣下裳制变为上衣下裤制,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划时代的巨变,结束了华夏民族不着外裤或裤子不外穿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