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文化十六讲:稻米成为吴人三餐主食

江南文化十六讲:稻米成为吴人三餐主食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广泛种植水稻,江南地区的人们自然以稻米为主食。从这三种大致的分类中就可以看出,粥饭是江南地区人们最主要的米食方式,糯米制成的糕团则为重要的点心副食品。此后,粥饭成为江南地区人们的主食。俨然是整个江南地区人们日常饮食的真实写照。稻米除以烧粥煮饭的方式食用外,还可以制成各类点心食品。江南地区和稻米有关的糕团品种琳琅满目,主要分为团、圆、糕、粽四大类。

江南文化十六讲:稻米成为吴人三餐主食

由于广泛种植水稻江南地区的人们自然以稻米为主食。稻米的品种非常之多,大体说来,稻米可粗分为粳、籼、糯。粳米一年一熟,味香性软,宜饭、宜粥;籼米早、晚两熟,性硬耐饥,宜饭;糯米粘性香软,宜糕点小食、酿制酒醋,也可煮饭。从这三种大致的分类中就可以看出,粥饭是江南地区人们最主要的米食方式,糯米制成的糕团则为重要的点心副食品。

稻米常被烹制为粥或饭,最早使用的陶制炊具是釜、鼎、鬲和甑,南北方通用[3]釜、鼎、鬲都是煮食的锅子,釜底部无足,圆底,常和灶连用,可以用来烧水或煮饭;鼎有三个实心足,主要用来煮肉,负载大,故为实心足;鬲有三个空心足,主要用来煮粥饭,负载小,空心足还可以加大受热面;甑像底部有许多小孔的陶盆,是用来蒸饭的笼屉,一般配合釜、鬲共同使用。

鬲和甑烹制出来的食物就是粥和饭。鬲中加米和水慢煮即成粥,如果比较粘稠就称为饘,如《说文》称:“厚者曰饘,稀者曰粥。”普通民众就主要食粥。如果米煮至半熟就捞出,再用甑蒸熟,就成饭,剩下煮米汤称为浆,作为饮料饮用。用这种方法蒸出的米粒不粘,香甜可口,食用时再装在簋中,早期只有上层统治者才能享用,后来逐渐传开。这种做法虽然复杂,但也有好处,可以一次煮大量米饭,中晚餐只需再次加热,并加入菜或红薯即可,[4]蒸饭时产生的热水也可以作为它用,后来虽然不用,但今天在南方部分地区仍流传有这种蒸饭方法。

此后,粥饭成为江南地区人们的主食。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称“粥饭本也,馀菜末也”,并把饭、粥归纳为稻米的两种最主要食法,说“饭者,百味之本”,“善煮饭者,虽煮如蒸,依旧颗粒分明,入口软糯”,“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袁枚的总结虽然是从美食的角度出发的,但他是浙江钱塘人,从小耳闻目染的就是太湖地区的稻米文化,所以他的这一归纳也代表了江南地区人们对煮饭、烧粥的要求。袁枚还说,“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蒸得好的米饭可以用不着菜,江南老农如果听到这番话,肯定要对袁枚大加赞赏了。近代著名报人、苏州人包天笑的话更为典型:“我是江南人,自出世以来,脱离母乳,即以稻米为主食,一日三餐,或粥或饭,莫不藉此疗饥。”俨然是整个江南地区人们日常饮食的真实写照。(www.daowen.com)

稻米除以烧粥煮饭的方式食用外,还可以制成各类点心食品。江南地区和稻米有关的糕团品种琳琅满目,主要分为团、圆、糕、粽四大类。团是团子,类似于汤圆,也用米粉做成,有馅心,馅心可以用猪油、豆沙、鲜肉、咸菜等;圆是圆子,搓粉为圆,也用米粉做成,无馅心,只比莲心稍大一些,一般煮圆子汤,佐以桂花、酒酿、莲心、赤豆等,团子和圆子合在一起就是寓意“团圆”;糕,把米粉蒸熟后,紧压切断,状如墙砖,也称米糕,糕耐饥,存放时间又比较长,再加上糕的谐音是“高”,所以深受江南人欢迎,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磨粉做糕,特别是过年吃糕也就意味着“年年高”;粽即粽子,用芦叶包裹,形如三角,端午节必吃,一般以鲜肉、咸肉、蛋黄、赤豆沙为馅,也有无馅的白粽,粽的谐音是“中”。

江南地区一年之中岁时节令的食俗,几乎都和糕团有关,如大年初一吃圆子、年初五吃年糕、正月十五吃元宵(小圆子)、清明吃青团子、重阳吃重阳糕,等等。日常生活中遇到喜事,如姑娘出嫁、子女上学、小孩满月、造房上梁、乔迁新居等,必定会以糕团祝福。而且很多糕团都有特定的名目,例如,老人做寿要做寿桃、寿团;儿女定亲时要吃喜糕;姑娘出嫁要吃蜜糕(甜甜蜜蜜)、铺床团子;小孩满月、周岁有满月团子、周岁团子;妇女分娩时要吃催生团;考试高中时要吃状元糕;乔迁之喜、新屋上梁要吃定胜糕(高升),等等,不胜枚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