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14 日的《申报》提出一个问题:“若上海一邑,不过沿海偏隅,租界数里,不过贸易集会,乃其繁华竟能过于诸处,岂非奇事乎?”这里的“诸处”,应然是指南京、杭州、苏州以及广州、厦门、福州等地。《申报》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上海具有的优势是很显然的,那为什么开埠之前上海未能发展起来呢?
上海所具备的优势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条。首先,上海地区交通便利,襟江带海。上海濒临长江,溯江西上可以通达整个长江流域和中国内地的广大腹地,连接以武汉和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上游城市群。同时上海又处于东部漫长海岸线的中间,沿海岸线北上可以抵达北京、天津为中心的渤海城市群,南下可以连接以福州、厦门、台北为中心的台闽经济圈,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圈。作为对外贸易港口,上海位处太平洋西环航线要部,往北可达日本的东京、大阪,往西跨太平洋可达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地区,往南可接东南亚各国。换言之,上海具有成为国际性大港口的优厚地理条件。
其次,在上海的背后是以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江南腹地。江南地区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巨大损失,而上海则未经战火侵扰,李秀成自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曾三次进攻上海,在淮军、洋枪队以至英法正规海、陆军的联合防守下,均无功而返。由于上海相对安宁,苏、杭等城市的富庶殷实之户争相躲往上海避难,使得上海得以吸引汇聚江南各城市的大量资金,当江南的南京、苏州、杭州等传统经济中心因为战争而备受摧残时,上海却成江南民间资本的避难地,此消彼长,这是上海地区在太平天国后期飞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自唐宋以来就走在全国前列,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拥有辐射全国的巨大生产和消费市场,既能生产大量的商品通过上海输往西方,又能消化西方输入上海的大量工业品,为上海的经济崛起提供了广阔市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8月4 日的《申报》载:“每日小轮船之来往苏、杭、嘉、湖等处者,遥望苏州河一带,气管雷鸣,煤烟骤墨,盖无一不在谷满谷,在坑满坑焉。”这正说明了上海与江南各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www.daowen.com)
最后,上海具有易于接纳西方人的文化优势。如前所述,历史上江南是一直接纳移民的最主要地区之一,上海更是移民荟萃之所,这使得江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在上海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民间经常发生排外运动,还得到官方的默许,说明当地民众对西方文化持一种拒斥态度,而在上海,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很容易成为当地人效仿的对象,西学和西方文化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都畅通无阻,通过上海辐射江南、通过江南辐射全国。
但上海具备的这些优势,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开埠以后才能体现出来。明清时期上海的地理优势根本无从发挥,原因很简单,官方禁绝海外贸易,明太祖朱元璋、明世宗朱厚熜都曾经下令禁止船只出海,清代为防止据守台湾的郑成功的渗透,更下令沿海居民内迁30 里,片板不许下海,峻厉程度远超明代。直到康熙时,海禁令才被解除,上海才步入中国沿海重要贸易港口的历程。清代鸦片战争前,能够与西方人贸易的只有广州十三行,连做生意都不可得,上海的崛起只能存在于构想中。所以巴富尔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数量相当欧洲两倍的国家,有足足3000 英里的海岸线,却由于专制君主的独断意志,使得这么多的人口和这么大的市场一直与世隔绝,殊为令人遗憾。巴富尔的话是有道理的,开埠就是将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都纳入到了世界市场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不崛起才是怪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