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崛起:一座不起眼的海边城市的历史转折点

上海崛起:一座不起眼的海边城市的历史转折点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元二十九年,分华亭县东北境置上海县,属松江府。道光二十三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约定,上海正式开埠,从此,上海步入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朝着东方第一大都市大步迈进。早在乾隆二十一年,就有东印度公司职员皮谷建议英国政府进取上海,作为华北通商的枢纽,但未有下文。道光十二年,东印度公司广东商馆职员、英国人林赛德· 巴富尔被指定对中国沿海海岸作一次详细的调查活动。

上海崛起:一座不起眼的海边城市的历史转折点

三千年前,现在上海的大部分尚未成陆,随着海岸线逐渐外推,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建成了上海地区第一条捍海大提——旧捍海塘。旧捍海塘北起黄家湾,经南汇、大团、奉贤入杭州湾,建成后使塘内的大片土地得以开垦,于是在唐天宝十年(751年)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立了华亭县,也就是后来的松江县,这是上海地区最早设立的县级行政机构。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秀州升为嘉兴府,华亭县属嘉兴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随即改名为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华亭县东北境置上海县,属松江府。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分华亭、上海两县部分土地建青浦县。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分华亭县西北部建娄县,隶松江府。雍正二年(1724年)又分华亭县东南境白沙乡和云间乡建奉贤县,分娄县的胥浦乡及华亭县西南一部分建金山县。

上海开埠以前,也号称江海通津、东南都会,但毕竟只是松江府下辖的一个滨海县城,纵然繁华,和作为郡府首邑、经济重镇的苏州、杭州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是一个连常熟无锡、嘉定都难以匹敌的三等县治,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有时还被冠以“小苏州”之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约定,上海正式开埠,从此,上海步入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朝着东方第一大都市大步迈进。

实际上,英国人选中的5 个港口城市通商是颇有讲究的。广州长期与外国人通商自然首当其冲,福州、厦门、宁波均有悠久的海外贸易历史,其中福州背后广大山区有着丰富的红茶资源,令嗜好红茶的英国人尤其重视,而上海的优势在19 世纪30年代就被英国人所发现。

早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就有东印度公司职员皮谷建议英国政府进取上海,作为华北通商的枢纽,但未有下文。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印度公司广东商馆职员、英国人林赛德· 巴富尔(中文名字是胡夏米)被指定对中国沿海海岸作一次详细的调查活动。同年2月,巴富尔乘坐“阿美士德号”从澳门出发,一路仔细考察了厦门、福州、宁波等港口,于6月来到长江口外海面。在此之前,欧洲船口从未到过上海,尽管当时的苏松道总兵关天培派遣兵船堵截,苏松太道吴其泰晓谕居民船户不得与夷船交易,但“阿美士德号”还是很顺利地沿长江西进,又换乘小船沿着黄浦江来到上海县城。时年30 多岁的巴富尔在上海码头作了详细统计,短短7 天时间,经长江吴淞口驶入上海县城的船只达到400 多艘,吨位从100 至400 不等,大多数来自天津和渤海各港口,还有从南海和东海,甚至还有从东印度群岛、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的。巴富尔立刻敏锐地意识到,上海已经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中外商品集散地了,而且由于黄浦江通过吴淞江可以直通苏州,上海可以借此与运河和江南腹地沟通,其国内贸易量将很容易地超过广州,外国商品在上海的中转销售量也将更可观。巴富尔的报告递交上去后,在英国议会都引发了震动,上海顺理成章地被列入英国人要求开放的5 个通商口岸之一。后来成为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巴富尔的眼光确实老到,他的预判在若干年后几乎都实现了。(www.daowen.com)

开埠以后,上海的发展速度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在上海开埠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在广州,19 世纪40年代前期通过广州对英国的出口占五口通商额的75%以上,但从4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的外贸中心就开始北移,到50年代末上海已经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的外贸中心。咸丰五年(1855年)上海的生丝出口量已达58319 包,占两地生丝出口总量的92.7%,而广州出口的生丝为4577 包,仅占7.3%;上海出口的茶叶为69431 千磅,占两地出口总量的68.6%,而广州为31796 千磅,只占31.4%。同治八年(1869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达到近4900万海关两,而广州只有500 余万海关两,不及上海的九分之一,上海的出口总额也超过了3000万海关两,是广州的3 ~4 倍。19 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上海对外贸易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60%。对外贸易的发达大大刺激了上海银行业商业和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开埠第二年,上海出现11 家洋行,三年后增加至3 倍多,到1854年增长到120 家,1876年达到200 多家。上海滩上洋行、库房林立,经营洋货和为洋人服务的商店越来越多,上海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聚居上海的外国移民也日益增多,1843年仅26 人,到1910年国外移民已经达到15012 人,1920年更达到2.7万人。

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1903年开始连载的晚清小说《负曝闲谈》中,有一段人物对话更进一步指称:“天下四大码头: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中国上海,这是确凿不移的。”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开埠以前,上海僻处沿海一隅,“城市慕苏扬之风”[3],不过短短半个世纪,风气一变,“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4],历来为江南领头羊的苏、杭要倒过来仿效上海的洋风洋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