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文化十六讲:西学融入容易

江南文化十六讲:西学融入容易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形之下,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西方人的青睐之地,包括传教士在内的各国人士蜂拥而至,西学也迅速以上海为中心,向江南腹地辐射。故相比较而言,江南地区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要显得更为开放、更容易接纳。其中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从历史上看,江南一直是接纳移民的最主要地区之一。因此,当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学传入中国时,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得到较大程度的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江南文化十六讲:西学融入容易

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发生地点来看,江南地区并不是双方交往次数最频繁、时间最悠久的场所。有清一代,广州一直是朝廷指定的中西贸易地,也是《南京条约》中的5 个通商城市之一,英国人也很快入居上海宁波等城市,唯有最早开放的广州抵制强烈,当地官绅和普通民众都对英国人表现出强烈的敌意,以至于英国人不得不妥协,入城之事一拖再拖。相形之下,上海开埠后,迅速成为西方人的青睐之地,包括传教士在内的各国人士蜂拥而至,西学也迅速以上海为中心,向江南腹地辐射。故相比较而言,江南地区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要显得更为开放、更容易接纳。

其中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从历史上看,江南一直是接纳移民的最主要地区之一。自秦汉开始,就不断有北方民众南下,尤其是三次战乱即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引发三次北方民众的南迁高潮,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外来移民。由于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迁移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文化的流动和传播。而且,由于移民的来源广泛且分散,各式各样的人的聚集、交流,会促使新的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特点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江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正是在持续而众多的移民倾注下,逐渐形成了开放性和包容性都非常明显的特征,这使得近代江南在面临西学的冲击时,能够以一种更为主动接纳的方式坦然面对。

二是江南地区的学风如前所述是兼具考据和经世的色彩。一个地区的学风影响的多为包括士绅在内的知识精英阶层,而知识精英在民间社会中往往具有引领风气的重要作用。考据学风强调慎重求证的治学态度,注重证据和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和方法,和西方的科学精神非但不冲突,反有吻合之处;经世学风更崇尚实用原则,一旦接触到西方领先的器物和制度,一般不会一味排斥,主动学习和效仿的可能性居多。正因为如此,江南的知识精英即士绅阶层中,执意拒斥西学者少,主张学习模仿效颦者居多,这对社会风气有着不小的影响作用。

三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从六朝以来,商品经济就在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唐宋以来更是成为全国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市场经济,也就是欧洲社会自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建立的一种经济体系。但无论是商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两者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契约自由、交易平等,拒绝政治特权。因此,当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学传入中国时,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得到较大程度的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注释】

[1]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 ~160页。

[2]郑和西洋的主要目标,按《明史·郑和传》所载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但显然关键是宣扬天威,重新确立海外册封制度,恢复诸蕃进贡的盛况。所以宝船所到之处,先宣读大明皇帝诏书,大行赏赐,“不服则以武慑之”。宣宗继位五年后再派郑和出使,其目的说得更直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因此,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朝贡制度,劝诱诸国来朝,指导思想是传统的夷夏观。

[3]童鹰:《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7页。

[4]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0页。

[5]康熙的容教令未录入《清实录》,礼部复奏原件也失存,但传教士立碑记录此事,礼部抄录,形成《抄写得西洋堂内康熙三十一年碑文》档案,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www.daowen.com)

[6]如乾隆敕谕咭唎国王称:“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庭,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清实录》第二十七册《高宗实录(十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185页。)清王朝的这种自大,梁启超从文化层面加以解释:“中国环列皆小蛮夷,其文明程度,无不下我数等,一与相遇,如汤沃雪,纵横四顾,常觉有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之慨,始而自信,继而自大,终而自画,至于自画,而进步之途绝矣。”(《梁启超全集·新民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84页。)

[7]如马戛尔尼使节团的副使斯当东就观察称:“中国的邻近小国确在各方面都比中国落后,这是他们对待外人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的根源。”“中国人虽然在特定几种手工业上的技术非常高超,但在工业上和科学上,比起西欧国家,实在处于极落后地位。”(《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89页、第498页。》

[8]茅海健:《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43页。

[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10]钱大昕:《客有言苏味道不当昌其后者赋此解之》,《潜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7页。

[1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12]1848年7月,华盛顿纪念塔奠基时,华盛顿特区特向各州、各国征集纪念物。浙江宁波府在传教士帮助下,赠送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面中文刻有《瀛环志略》中赞美华盛顿总统的两段按语,至今仍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200 多英尺高第十层内壁上。这两段按语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卓越见识,也成为中美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碑文是:“钦命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 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 耶稣教信辈立石 咸丰三年六月初七日合 众国传教士识。”

[13]转引自熊月之:《1842年至1860年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1994年第4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