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西学在江南的传播-江南文化十六讲

近代西学在江南的传播-江南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徐继畬才被重新启用,时已经垂垂老矣。相形之下,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就随着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开辟,开始登陆江南,而江南地区对西学的接纳程度相应地也要容易得多。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贸易通商。麦都思等在上海创立墨海书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现代出版社,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印刷机为铁制,以牛车带动。

近代西学在江南的传播-江南文化十六讲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中并非没有睁眼看世界的官员,只是这样的有识之士实在是屈指可数。

徐继畬就是其中之一。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山西五台人徐继畲,累官至福建巡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总管同文馆事务,他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还要早于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和魏源。鸦片战争后,徐继畲在繁忙政务之余,尽一切努力收集资料,常向外国领事、传教士请教,数易其稿,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完成呕心沥血之作《瀛环志略》。该书不仅内容翔实可信,更难得的是融合了世界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综合性内容。如在介绍美国时,不仅介绍美国的地理位置、风俗人情,还特别介绍华盛顿创立新国家、美国的民主制度[12]然而,像徐继畬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在当时却被斥为投降派,再加上他不同意林则徐在广州招募乡勇的做法,于是在咸丰元年(1851年)遭林则徐弹劾落职,《瀛环志略》一书也被查禁,反倒是一衣带水的日本,极为看重此书,从1859年起接连翻刻,尊为认识世界之指南。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徐继畬才被重新启用,时已经垂垂老矣。

其实,像徐继畬这样对西方社会有着较为清醒认识的高层官员,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际遇都非常令人扼腕。晚清中国第一位中国驻外外交官、驻英法公使郭崇焘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同样深刻,并撰有《使西纪程》,试图向国人介绍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举措,被清廷申斥也就罢了,同样被当时的士大夫群起而攻之,连书稿也被毁版,不得不托病辞归。光绪五年(1879年),郭崇焘坐轮船回家乡湖南长沙时,还被乡人士绅指责为勾通洋人,此后只能一直赋闲在家,连复出的机会都没有。

相形之下,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就随着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开辟,开始登陆江南,而江南地区对西学的接纳程度相应地也要容易得多。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贸易通商。此后,这5 个城市加上香港成为西学登陆中国的桥头堡,从1843年到1860年,6 个城市共出版了434 种西学著作,其中在上海和宁波所出的书籍就占了六成以上,参见表7-1:(www.daowen.com)

表7-1 1843—1860年6 城市出版西书统计表[13]

较早进入上海的西方人仍然是传教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立刻就有基督教传教士闻讯而来,当然人数极少。1843年底,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雒魏林到沪,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8月,据当时创刊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的报道,上海时有华侨141 人,其中传教士13 人。

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亦推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麦都思等在上海创立墨海书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现代出版社,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印刷机为铁制,以牛车带动。在墨海书馆担任翻译的中国学者中最著名的是海宁人李善兰(1811—1882年)和吴县(今苏州)人王韬(1828—1897年)。墨海书馆出版了大量科学著作,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的《续〈几何原本〉》补全了徐光启的《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是晚清传入中国的第一部高等数学著作,李善兰与艾约瑟合译的《植物学》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植物学著作,王韬与伟烈亚力合译的《重学浅说》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力学著作。这些西学著作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魏源在编《海国图志》时就广泛地征引了《地球图说》、《平安通书》等西书;徐继畲编的《流寰志略》就直接得益于雅裨理等人的资料;李善兰、徐寿、华蘅芳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科学前驱,王韬之所以能成为开风气之先的启蒙思想家,也无一不与他们系统地阅读西学著作、深受西学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