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文化十六讲:市镇经济繁荣

江南文化十六讲:市镇经济繁荣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比较,江南还有星罗棋布、数量众多的大批工商业市镇。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明清江南地区的繁荣正是建筑在这些数量众多、经济力量雄厚的工商业市镇基础之上的。相应地,明清江南市镇的丝绸、棉布生产发达,商业贸易繁荣。江南市镇商贸活动的影响也远远超出本地区,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甚至全国范围内。特别是那些知名的工商业大镇,慕名而来的巨商大贾多来自外地,远者至于海外,北经北京入俄,南借泉州、广东至南洋各国。

江南文化十六讲:市镇经济繁荣

江南地区像苏州、南京、杭州这类中心城市的繁华,既是其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的结果,也得益于城市的行政级别较高,城市经济结构以商业消费、贸易为主,同时兼具手工业生产。与之相比较,江南还有星罗棋布、数量众多的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散布在乡村之间,既与县城、府城相区别,又和农村不同,介于城市和乡村两者之间[3],其地理位置或许并不优越,少数镇有地方官驻守,但是却以专业的手工业生产取胜,而且其产品往往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具有一些府、县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明清江南地区的繁荣正是建筑在这些数量众多、经济力量雄厚的工商业市镇基础之上的。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工商业市镇,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形成第一个高峰,数量约300 个,清代乾隆时期形成第二个高峰,达到500 个左右,实际可能更多,数量将近翻了一番。这其中较为著名者有苏州府的盛泽镇、震泽镇、平望镇、同里镇、黎里镇、南翔镇,松江府的朱泾镇、枫泾镇、朱家角镇,杭州府的塘栖镇、临平镇,嘉兴府的濮院镇、王店镇,湖州府的南浔镇、乌青镇、菱湖镇、双林镇等。

苏州府吴江县的盛泽镇于明代中叶兴起,以丝绸生产名闻全国,到明代后期,近镇四五十里的乡民多从事吴绫之业,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对盛泽丝织业的盛况也有生动的描写:“(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4]入清以后,盛泽镇所在的震泽县(1724年由吴江县分出,1912年归入吴江县)仍然是全国知名的吴绫产地。(www.daowen.com)

位于嘉湖苏三府之界的乌镇和青镇,一河之隔,分属湖州府乌程县和嘉兴府桐乡县,但当地人习惯称为乌青镇。乌青镇于宋朝以前主要职能是屯兵戍守,宋时人烟日益繁盛,市廛汇聚,但是元末又遭兵燹,阖镇民居寺观荡然一空,明初开始恢复生机,很快就成为一方重镇。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地方官试图分立县治,《乌青文献》卷一《建置》收录的《请分立县治疏》呈文称:“本镇地厚土沃,风气北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丛塔宫观周布森列,桥梁阛阓,宛然府城气象。”为了达到提升乌镇为县治的目的,地方官的描述或有溢美之词,但是乌青镇经济实力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也是不争事实。

江南地区在唐宋时期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明代却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说明江南地区的农作物结构不再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蚕桑和棉花的种植比重大为增加。相应地,明清江南市镇的丝绸、棉布生产发达,商业贸易繁荣。江南市镇商贸活动的影响也远远超出本地区,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甚至全国范围内。特别是那些知名的工商业大镇,慕名而来的巨商大贾多来自外地,远者至于海外,北经北京入俄,南借泉州、广东至南洋各国。由于外地客商常驻留于江南市镇,会馆等地域性组织也应运而生,如双林镇有泾县会馆、新安会馆、宁绍会馆、金陵会馆等,乍浦镇有闽汀会馆、鄞江会馆、潮州会馆、三山会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