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城市大多实行坊市制,后期才坊市混杂。坊即居民区,市为市场,商业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市和西市,朝启暮闭,两个市场的规模虽然庞大,但和偌大一个长安城相比,仍然显得力所不逮。更何况唐代城市晚上大多实行宵禁,自然也不存在夜市可言。
直到唐代晚期和五代十国,我国的城市才突破了坊市制,在禁区以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展商业贸易,于是临街设店成为潮流,并形成了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和商业区。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也被取消,于是在唐后期夜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早市、鬼市(夜间集市、至晓而散)。记载宋代苏州的《宋平江城坊考》中,列有纸廊巷、豆粉巷、米巷、药市街、金银巷、醋坊巷、石匠巷、乐鼓巷、砖巷、乡线巷、幛子巷等街巷名称,从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苏州城内存在着大致的工商业市场分工区域。著名诗人范成大引用当时谚语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8],认为杭州当时是省会,但自唐以来,苏州的繁华程度就在杭州之上,所以有“苏杭”之称。此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流传益广。
南宋时期最繁华的江南都市当然要数临安城(今浙江杭州)。临安在南宋时成为国都,麇集大量的达官贵人、文人骚士、军队将士等消费人群,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大都市。其城市范围,除包括城墙内的9 个厢外,还包括类似今天郊区的城外4 厢,绵延城外南、西、北三个方向各数十里,市井坊陌、烟火生聚,堪比内地其他路的一个小州郡。城内商品市场细化,其种类据《咸淳临安志》卷十九《市》的记载,就有药市、花市、珠子市、米市、肉市、菜市、鲜鱼市、鱼行、猪行、布行、蟹行、青果团、鲞团、书房等十多种,每种市场又可以分为大型的批发市场和中小型的零售市场,后者遍布城内的各个角落。行业分工也日趋精细,除一般性商业和手工业外,还有包含、租赁、旅馆、仓储、借贷、娱乐、修补等诸多服务性行业,使得临安城市经济的内涵异常丰富,其中旅游业尤其热闹非凡。(www.daowen.com)
临安城有山有水、风景绝佳,王公贵族自然争相建造亭苑楼台,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如果忽略其中的嘲讽涵义,那么这句诗的确道出了西湖周边的盛况。白蛇传说中,白娘子偶遇许仙也是外出游玩的结果。实际上,上自官豪势家,下至平民百姓,都需要这样一个休闲游玩的公共场所,这个场所就是西湖。也正因为如此,西湖避免了沼泽化的淤积命运。宋代知名文豪苏轼曾两度出任杭州,1069—1072年任通判,1086年再任知州,[9]前后不过15年,就发现西湖沼泽化的程度极为惊人,“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指出“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苏轼的这篇《乞开杭州西湖状》,也是西湖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朝廷的文件中,当然之前民间已经俗称西湖。苏轼主持的这次整治的力度是空前的,全湖挖深,大量泥土在湖中偏西处筑一长堤,即苏堤,全湖最深处为湖心亭一带,建石塔三座,禁止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淤浅。同时疏通六井,整治盐桥运河,专受西湖之水,以使河道畅通,且居民皆可饮用。这样一来,西湖之水,既供居民用水、灌溉农田,更日益成为一个著名的都市风景游览区。
大型都市在江南经济社会中虽然影响重大,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但毕竟数量不多,真正体现出江南雄厚经济实力的,还要归功于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市镇了。市即市场,由来已久,在城乡间的交通要道上,不断兴起各种草市、集市、墟市,发展为各类定期市、经常市,成为基层经济中心。镇在汉末三国时期为军事据点,孙吴政权就在今浙江衢州境内设置峥嵘镇,负责周边防务,称军镇。唐时军镇数量更多,到唐中后期,镇的经济职能日益突出,于是镇由军事戍守单元转变为行政单元和区域经济中心。据考证,大约在宋真宗初年,最晚到大中祥符中期,宋朝廷已经在各镇分设文武官员,武官为镇将,三年一换;文官为监税官。此后,镇基本被纳入地方行政建制中。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到北宋神宗元丰初年,整个两浙路共有镇75 个。上海起初也为镇,设立时间仍然有所争论,但为北宋中期则是可以肯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