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塘浦圩田全面开发:江南文化十六讲

塘浦圩田全面开发:江南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更是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大量人口涌入江南地区,使得太湖平原终于得到了全面开发。[7]图5-2五代吴越塘浦圩田示意图江南地区塘浦圩田的全面开发,使得宋代江南的粮食产量迅速提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苏湖熟、天下熟”的谚语广为流传。

塘浦圩田全面开发:江南文化十六讲

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更是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北方由于受到游牧异族的虎视眈眈,不断有人口南迁,靖康之难更造成一波不亚于安史之乱的人口南徙浪潮。以苏州为例,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渡江南下围攻苏州城,宋守将弃城逃跑前纵兵掠夺,金兵入城后再次烧杀抢虏,人口数量骤减。但随着中原望族、抗金兵将和山东、河南移民大量定居江南,平江府人口迅速得到恢复。据学者测算,建炎四年(1130年)屠城前平江府应有17万户,劫后余生者按十分之四计算应余6.8万户;再据《吴郡志》载淳熙十一年(1184年),平江府已有17.3万户,年增长率达到17.1‰,远高于平均增长率,如此迅速的增长率只能是外来移民涌入的结果。如果按3.8 ‰的平均增长率计算,1184年平江府应该只有人口8.3万户,那么外来移民及其后裔达到9万户,占人口总数52%。[2]南宋诗人韩淲曰:“太湖渺渺浸苏台,云白天青万里开。莫道吴中非乐土,南人多是北人来。”[3]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平江府多移民的事实。

大量人口涌入江南地区,使得太湖平原终于得到了全面开发。太湖平原的四面被太湖、长江、东海和杭州湾所包围,在沿江的江堤、沿湖的湖堤和沿海的海塘尚未修筑之前,地势低平的平原上极易被洪水或潮水淹没,因此开发太湖平原必定要从治理水患开始,包括修筑沿太湖的整圈堤坝,挖土筑堤又会形成河塘,塘一般是与太湖湖岸平行的,所以叫做“横塘”或“横港”,纵向的排水渠道则称之为“溇”或“港”,如此形成交叉纵横的横塘纵溇系统。

文献记载最早的太湖湖堤是范蠡在长兴县(今属浙江湖州)东三十五里筑的蠡塘,据传是范蠡所主持修筑,此后,历代都有修筑太湖湖堤的记载,到宋代时,太湖周边的横塘纵溇系统已经基本完善,参见图5-1:太湖沿岸溇渎位置示意图

太湖南部和西南部,有“长兴三十六港”、“吴兴三十八溇”(后合称“苕溪七十四溇”),今湖州长兴、吴兴两地湖岸总长62 公里,共有74 溇,平均840 米就有一溇。太湖西北部则有“荆溪百渎”或称“宜兴百渎”。太湖两大源流之一的苕溪就是从长兴到吴兴一带注入太湖的,另一来水即荆溪则从宜兴注入太湖,这一带的横塘纵溇系统起到分散水势、急流缓受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围垦湖滩,也方便了交通运输。太湖东部和东南部有“震泽七十二港”和“吴江十八港”,这里是太湖的泄水口,还有胥江、吴淞江等通往平原东部。此外太湖东部还有一条吴江塘路,原为江南运河苏州至吴江平望的西岸河堤,用于漕运拉纤,自唐代中期筑成后就成了东缘的湖岸,为开发太湖以东的低洼地区提供了一个抵御风波的屏障。

从吴江塘路向东直至东海边是一大片低洼的平原,把低洼的平原开发成为农田的办法就是开挖横塘纵浦,利用挖掘塘浦的泥土堆筑堤岸形成圩田,“古者既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为横塘以分其势。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有圩田之象焉。故水虽大,而不能为田之害,必归于江海而后已”。“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阔深、而堤岸高厚。塘浦阔深,则水通流而不能为田之害也。堤岸高厚,则田自固而水可拥,而必趋于江也。”[4]这样,太湖的来水可以通过塘浦排入江海,如果圩田内涝积水,可以用人力车水排水,而干旱的时候又可以从塘浦引水灌溉,也可以用人力车水灌溉,以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云:“畎距于沟,沟达于川……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则有涂(途),中亦有船。旱则溉之,水则泄焉,曰雨曰霁,以沟为天。俾我公私,永无饥年。”[5]正是塘浦圩田的写照。

(www.daowen.com)

图5-1 太湖沿岸溇渎位置示意图

人们常常说太湖平原上的景观是河道纵横、河网密布,的确,江南地区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挖掘而成的,有异于大河冲积三角洲上自然形成的树杈状河道。北宋郏亶在论及太湖水利时说,吴淞江“南岸有大浦二十七条,北岸有大浦二十八条”。“至和塘,自昆山西至苏州,计六十余里。今其南北两岸,各有大浦十二条,是五里而为一纵浦之迹也。”“松江南岸自小来浦,北岸自北陈浦,东至海口,并是旱田,约长一百余里。南有大浦一十八条,北有大浦二十条,是五里而为一纵浦之迹也。”“沿海之地,自松江下口,南连秀州界,约一百余里,有大浦二十条……。自松江下口,北绕昆山、常熟之境,接江阴界,约三百余里,有港浦六十余条。”“以上水田、旱田、塘浦之迹共七项,总二百六十四条。”[6]开挖如此之多的横塘纵浦,工程量极其可观,绝非凭借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而是数百年间、数十代人日积月累而成的,最终形成河道纵横的壮丽景观。参见图5-2:五代吴越塘浦圩田示意图。[7]

图5-2 五代吴越塘浦圩田示意图

江南地区塘浦圩田的全面开发,使得宋代江南的粮食产量迅速提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苏湖熟、天下熟”的谚语广为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