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成为财赋地: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命脉

江南成为财赋地: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命脉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中二年五月,韩滉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西道观察使,中原地区发生泾原兵变时,韩滉在东南训练士卒,积极备战,使得淮南大镇不敢窥伺江南。可以说,安史之乱后,江、淮流域日益成为支撑唐政权的核心区域,其中江南地区的地位日益突出,唐中央朝廷所需物资和经费,主要仰给于江南。江、淮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的经济命脉,和当地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分不开,这其中运河功不可没。

江南成为财赋地: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命脉

安史之乱平定后,不少避难民众重新迁回中原地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生动描绘了时人重回家乡的狂喜心情。但中原地区此后并不太平,尤其是出现了藩镇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割据局面,中央朝廷无法掌握地方民众,租税也征收不到,大多为地方节度使所截留。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继任节度使的要求没有得到朝廷同意,于是联合田悦等其他三位节度使共同举兵。次年,田悦等自立为王,同时,唐朝廷派去讨伐的李希烈也公开称王,黄河下游的藩镇叛乱愈演愈烈。建中四年(783年),被征调准备上前线的泾原(唐藩镇名)士卒在长安城,因为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赐而发生哗变,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史称“泾原兵变”。

当中原和关中地区屡生事端的时候,江南地区却基本安然无事。建中二年(781年)五月,韩滉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西道观察使,中原地区发生泾原兵变时,韩滉在东南训练士卒,积极备战,使得淮南大镇不敢窥伺江南。更重要的是,关中地区屡经战乱,粮价腾飞,又加旱、蝗不断,韩滉派人将粮食、布帛等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往关中。据《旧唐书·崔造传》和《册府元龟·邦计·漕运》记载,韩滉任职两浙节度使时,每年运往中央朝廷的米达75万石,并用两税折纳米100万石,这个数字相当之巨。韩滉以后,直到唐亡,江南每年输往中央的漕粮也就在40万~50万石。

可以说,安史之乱后,江、淮流域日益成为支撑唐政权的核心区域,其中江南地区的地位日益突出,唐中央朝廷所需物资和经费,主要仰给于江南。一旦江南通往京师的运河漕运被截断,唐朝廷上下立刻就会陷入恐慌,因此,江南区域的重要性在当时人的文章中经常被强调。《旧唐书·第五琦传》载至德元年(756年)名臣第五琦在蜀中谒见玄宗时上言:“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大历十二年(777年),《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载梁肃《常州刺史独狐公(及)行状》,文中指出:“常州为江左大郡,兵食之所资,财赋之所出,公家之所给,岁以万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在文中强调江南为赋税重地,贞元十八年(802年),他在送别友人出任歙州(即徽州)刺史时,称“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7]

江、淮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的经济命脉,和当地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分不开,这其中运河功不可没。唐代最为繁华的都市堪称扬州,这主要得益于扬州的特殊地理位置。扬州城市本来就位于长江、运河十字交汇地区,当时的海岸线大抵在常丰堰稍东,即今天的盐城如皋一带,鉴真东渡日本时,就是从扬州出发的。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瀚又开伊娄河,缩短了润州到扬州的距离,如此,扬州南北、东西水道更加畅通,自然商旅辐辏、热闹非凡。再加上唐中期盐铁使刘宴改革盐法,实行榷盐法,民间盐商的利益得到保障,积极性大增,遂使官府盐税收入相应水涨船高,几乎占唐帝国税赋收入的一半,而扬州则为江淮海盐的集散地,自然成为财富荟集之所,民谣俗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8]。(www.daowen.com)

唐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可以从人口的增长中看出,参见表4-1:

表4-1 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比较表[9]

由表4-1 可以看出,隋末江、淮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比不上中原地区,经过隋末唐初的战乱后,江南地区的人口数量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中原地区。而安史之乱堪称分水岭,此后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都被江、淮两地甩在了后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