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安史之乱和移民:江南经济地位转折点

安史之乱和移民:江南经济地位转折点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史之乱既是唐帝国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改变江南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事件。安史乱军同样意识到包括江南在内的东南地区的重要性,大军一度指向淮泗,试图切断运河和汉水的运输线。所以司马光认为:“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4]当然就整体而言,江南地区所受兵灾还是轻微的,而安史之乱令中原地区备受摧残,大量士人和普通民众都不堪忍受而选择南徙。

安史之乱和移民:江南经济地位转折点

安史之乱既是唐帝国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改变江南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事件。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部众攻破潼关,长驱直入长安城,次年,唐军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此后数年,双方在中原洛阳地区争夺激烈,历来为唐帝国根本的关中、关东地区战火不断,昔日的繁华城市、规整良田大多付之一炬,很多地方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唐帝国因此元气大伤。

安史乱军同样意识到包括江南在内的东南地区的重要性,大军一度指向淮泗,试图切断运河和汉水的运输线。应该说,安史乱军的这一战略意图如果得到实现,那么唐帝国就真的岌岌可危了。幸而在安史乱军南攻时,先有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固守南阳(治今河南邓州),后有河南节度副使、太守张巡率军民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南阳之战和睢阳之战,死死挡住了乱军南下,使得包括江南在内的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没有受到兵燹之灾。

不过,江南虽然没有受安史乱兵的侵扰,但还是难脱战火罹苦。公元760 至761年,长江中下游地发生刘展之乱。时任宋州刺史、淮西节度副使的刘展治军严整,但为人桀骜,遭到上司忌恨,准备以提升他为辖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的江淮都统为名,将他调离军队后拿下。刘展不服,引兵过江,一路横扫,接连攻下宣州(今安徽宣城)、润州(今江苏镇江)、常州、苏州、湖州等。直到唐朝廷派出大军才被击败。刘展之乱对江南地区破坏不小,《全唐文》卷三百十六载李华《常州刺史厅壁记》称常州“自狂虏肆乱,江湖流毒,地荒人亡,十里一室”,这样的记载当然有所夸张,但至少说明常州所受破坏非常严重。紧邻常州的苏州也是如此,《全唐文》卷四百三十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称:“取彼榛芒,画为封疆。”官府组织的屯田一般见于地广人稀之处,苏嘉地区也要大兴屯田,说是有破坏之严重。所以司马光认为:“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4](www.daowen.com)

当然就整体而言,江南地区所受兵灾还是轻微的,而安史之乱令中原地区备受摧残,大量士人和普通民众都不堪忍受而选择南徙。唐人文集中关于这方面的描述不少,如《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九载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称:“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权德舆传》称“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还有不少士人南下浙江,《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三载穆员《鲍方碑》称:“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薮。”大量士人向江南移民,必然会提高整个江南地区人才的整体质量和文化素质。以安史之乱为界,官方正史两《唐书》中立传的江南各州籍人士前后相差非常醒目,如安史之乱前立传人物中润州籍8 人,常州籍11 人,苏州籍9 人,湖州籍无,杭州籍5 人,安史之乱后立传人物中润州籍33 人,常州籍23人,苏州籍26 人,湖州籍19 人,杭州籍21 人。

移民数量更多的当然是普通民众。为了躲避战争灾难,黄河流域的民众纷纷向战火未及的安全地带迁徙,或南走岭南、北驰沙朔,或遁世山谷、浪迹他邦,最主要的迁徙方向就是淮河—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江南当然是重中之重,著名诗人李白就称比永嘉之乱时的南迁民众还要多,“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5]。这些南迁的普通民众家庭,在学者的著作已经有详细描述。[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